尽管传承、全球资产配置以及财富管理是私行业务的“老三样”,但上半年家族信托业务出现的频率尤其高,且多家银行实现业务落地。中国富裕人群的财富增长,吸引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布局私人银行业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19家涉足私人银行业务的银行半年报发现,招商银行私行以20340.20亿元的管理资产规模问鼎冠军。
在2015年成为首家跨入“万亿俱乐部”的私行后,招商银行又成为首家管理资产突破2万亿的私行。其后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也全部晋级“万亿俱乐部”,而股份行私行资产规模多在3000多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几家披露相关数据的银行发现,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以及民生银行在私行户均资产中排名前三。
“包邮区”私行异军突起
被誉为“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同样也成为了“私行之王”。即便在月、日均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高门槛下,招行仍然拥有7万名高净值客户。
国有大行在管理资产规模上均突破万亿。建行以及农行在客户数上领先,均超过10万人。而工行的户均管理资产规模达到1740.17万元,在大行中领先。相较于国有大行以及股份制银行在网点渠道、业务综合性方面的优势,中小银行布局私行业务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据招行与贝恩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高净值人数超过5万的省市中,被誉为“包邮区”的江浙沪三地就占据了前五名的三席。
不过,随着业务的开展,私行客户的进一步挖掘已经有些增长乏力。相较前两年动辄翻番甚至两位数的增长,目前银行私行业务增速几乎都在个位数,甚至个别前期增长过快的银行出现了些许回调。
财富效应的集中,使得私人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板块中的贡献度不断提升。以中信银行为例,其目前零售客户总数8000万人,管理资产1.7万亿。而私行客户数在零售客户中占比不到万分之四,但资产规模占比却达到26.01%。私行客户多是企业主,民生银行甚至提出“聚焦超高端客户,以私带公、板块联动”。
长三角一银行的零售银行部总经理认为对私行业务的重视与人口收入状况相关。随着我国居民富裕程度提高,尤其在高净值、超高净值客户的数量、增速,以及他们资产规模的增长,让各家银行看到了发展机会。其相对回报较高,也有望成为银行新的营收、利润来源。
中资私行进驻香港布局全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尽管传承、全球资产配置以及财富管理是私行业务的“老三样”,但上半年家族信托业务出现的频率尤其高,且多家银行实现业务落地。
建设银行2018年度半年报披露,截至6月末,家族信托累计签约委托金额150亿元、管理规模195亿元。民生银行也称,家族信托业务全面爆发,家族客户资产管理规模增长迅速。兴业银行披露,截至6月末,家族信托、全权委托服务累计成立超过180单, 规模超过20亿元以上。
此外,科技一词罕见地出现在多家私行业务的发展方向中。中国银行提到,该行加大金融科技应用力度推出 “中银慧投”智能投顾产品,截至6月末,“中银慧投”销售额达到40亿元。
全球资产配置热度不减,香港亦成为跨境布局的重要一环。汇丰银行称,其上半年私行业务的增长就主要来自香港,原因是息差扩张支持存款收入增长,以及客户交易量增加带动投资。
这其中大量客户来自内地,香港的私行格局将被中资行扰动。上半年,招行开发了香港分行和招银国际私人银行境外业务平台,而且,目前已有私行中心在7个境外城市落地。
比如交通银行在香港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交银香港,将香港分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和私行业务移交。兴业银行则表示,目前基本完成香港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开业前各项准备。
一位股份行私行业务负责人表示,尽管打破刚兑的要求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一定时间接受。但私行客户相对而言属于合格投资者,他们有较丰富的投资经验,对产品的实际风险有较高的知晓度和接受度。该行此前针对私行客户推出了净值型私募权益类和固收类产品,募资顺利且认购额较高。“尽管要打破刚兑,但相对而言,银行在产品设计上也仍然比较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