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许家印和发妻丁玉梅,陪着96岁高龄的父亲,阔别20年后重返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聚台岗村。
没有大宴宾客,在聚台岗村的旧屋,许家印和乡亲们围坐在旧屋一起吃了顿忆苦思甜饭:地瓜、地瓜汤、黑窝头、煮白菜萝卜......看着旧屋斑驳的墙壁、坑洼的地面、破旧的床板、竹制的背篓,许家印打开话匣子:“我们从小吃地瓜和地瓜面长大,铺的、盖的、穿的都是补丁摞补丁,现在大伙生活好了,吃的、穿的、住的都越来越好。”
与这样的简餐巨大反差的,是许家印对家乡的慷慨。1998年,许家印刚创业不久,就在老家捐赠100万元创办小学,并捐赠580万为村里修路,安装自来水和排水系统。2016年开始,许家印又捐款10个亿,建成家印中学、家印高中、高贤医院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基地等,还设立1亿元的教育扶贫基金。
1958年,许家印出身在河南太康。出身不久,许家印的母亲得了败血病,无钱医治,也无处医治,熬了几个月,撒手而去,1岁零三个月,他便成了半个孤儿;少年时期,许家印本想投靠邻居在周口市公安局的舅舅,一封信寄出杳无音信,只能继续待在农村,下地锄田,开拖拉机,甚至在生产队里挖大粪。
少年时期经历磨难,盖着满是补丁的破被子,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许家印以周口市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武汉钢铁学院,第一次感受到时代馈赠,让这位日后财富傍身的中国顶尖企业家,时刻铭记感恩社会、饮水思源。
在所有的一切中,许家印投入最大、倾注最多的还是教育。通过高考完成人生跨越的许家印,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更明白,如今被人调侃、信念动摇的“知识改变命运”,对于许多贫寒子弟来说,仍旧是社会流动和人生跨越的主要通道。
早在2002年,许家印就投入1亿元创办周口第三高级中学(原恒大中学)。这一中学,目前已培养出15000多名大学生,其中3000多人考入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2011年,许家印将这所学校无偿捐赠给当地政府。
这次回乡,许家印决定再捐赠6.5亿。其中,捐款1亿,为太康县医院高贤分院添置先进医疗设备;捐款2.5亿,帮助家印高中扩建;捐款3亿为家乡新建一所高中,计划到明年9月正式开学。
看到家乡巨变,许家印的妻子丁玉梅深有感触地说:“35年前和许家印回家结婚时,村里那个穷啊,现在变化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