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0万渔家人点亮2000多公里海岸线)
▲售卖各式海灯。
▲渔家人在海边放海灯。
文本报记者毕庆图倩文
本报讯昨天是农历正月十三,也是渔家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海灯节,我市约40万渔家人在这一天用传统的放海灯仪式祭祀海神娘娘,祈求一年的平安。昨晚的夜幕下,闪闪的海灯点亮了我市2000多公里海岸线。
从几天前开始,长海县大长山岛镇商业街就开始出售各式渔灯。82岁的傅吉本老人已经制作渔灯6年了,这项手艺是他参照模型自学而成的,这几年,老人的女儿、儿媳妇等一家人每到正月十一就来到商业街售卖他制作的渔灯,老人推着满载渔灯的小车为家人们送货,3天的时间就能卖上三百多个。去年清明节,老人便开始制作渔灯,有时一天做上两个,这已经成为他闲暇时的一种乐趣,以可降解的环保类广告板为主要材料的渔灯包括1.2米、90厘米、70厘米3种长度,价格几十元到一百多元,靠自己的手艺存些收入,更是锦上添花。
长海县的一些老人们仍记得,几十年前的放海灯与现在不同,是渔民家的一件大事,大户人家要请七八个人来帮忙。那会儿要有供品,一般是三大样,猪头、公鸡和鳓鱼,都要染成红色。那个时候的放海灯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祭拜大海,祈祷平安。其二就是放海灯,老人们称之为“送灯”,除了纪念海神娘娘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悼念先人。老人们讲,那时家家户户都有海上作业遇难的人,或者先人在漂洋过海时出了事,放海灯就是让海上的先人有个奔头,知道家的方向。当年放海灯重视的是灯,而不是灯的形状,用豆子面、萝卜、麦秸扎成海灯,围上红布就下海了。现在年轻人图时尚,海灯的造型花样繁多,出现了军舰、龙舟等形象。
长海县各个海岛的放海灯祈福活动从昨天零点就已经开始。零点一到,海岛百姓以家庭为单位早早来到各自海岛上的海神娘娘庙中,燃放鞭炮,祭拜、许愿、祈祷。除了凌晨的祭拜,昨天傍晚的时候,海岛人还走出家门,在沉沉夜幕的笼罩下,渔民们自发地来到海边漂放海灯,将茫茫大海变成开满鲜亮花朵的夜光海,送去他们对美好生活最虔诚的祈祷。
昨天,与长海的渔家人一样,庄河、旅顺、普兰店、高新区等地的渔家人也都在放海灯祭拜海神娘娘。据不完全统计,昨天,我市沿海地区约40万的渔家人都以放海灯的形式庆祝海神娘娘生日,上万只海灯被放到了大海中。在大连地区,放海灯的习俗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与清初的人口大迁徙有着直接关系。根据《辽东招农开垦条例》所记载,清初关内大连流民涌入东北三省,其中海岛先民大多是直、鲁地区流民闯关东而来。放海灯的习俗已经盛行了4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