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节前的周六为大连的海葬公祭日,大连市民享有免费海葬政策,死亡当年骨灰撒海免基本丧葬费。
海葬带给人不一样的释放感。
轻身化羽,情寄沧海。3月16日,2019年大连市首次海葬活动在菱角湾附近海域举行。这是自1997年清明节我市在全国较早开展海葬活动以来的第266次海葬。
■近年来海葬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蓝天白云,碧海银浪,汽笛长鸣,海鸥飞旋,英灵长眠。市民王琳华毕恭毕敬地将父亲的骨灰装进淡绿色的降解罐里,当看着骨灰降解罐静静入大海的那一刻,她长长地深吸了一口气。“父亲终于如愿以偿了,生前他最喜欢到海边钓鱼。”王琳华告诉记者:“10年前我公公去世就是按他的遗愿举行的海葬,当时父亲就很受感染觉得这是最好的安葬。”
记者了解到,昨日的海葬活动共分两船,有93具骨灰撒海,320名家属参加集体葬礼。很多人都和王琳华一样,感受到海葬带给人的不一样的释放感。“海风、海鸥、海浪……这么好的海上风光,看着就让人心情舒畅,虽然失去了亲人,但心里似乎没那么难过了。”
海葬因生态环保,不给后人留负担,以及政府的大力倡导,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据悉,我市去年共有1108具骨灰撒海,据工作人员介绍,我市年海葬量目前已超过千具。
■应急预案,让整个海葬圆满完礼
上午8点半,正当参加海葬的逝者家属们准备登船之际,海葬主办单位的工作人员却接到一位丧户的电话——治丧亲属忘带逝者的骨灰盒了。
昨日天清气朗,菱角湾畔阳光明媚、波光粼粼,海葬船只停靠在岸边,正准备载上逝者的遗愿和亲友们的哀思驶向固定海域。从8点开始,手捧骨灰盒的治丧亲友们陆续赶到码头。还不到8点半,丧户李强(化名)和另外两名亲属也赶到码头,看到别人都捧着骨灰盒,这才发现不对劲儿,手里只有海葬上船证明,骨灰盒忘带来了。
李强连忙给工作人员打电话,不知该怎么办。工作人员询问了李强的住址,告诉他当日将出海两次,8点半一次,9点半还有一次,根据他家离码头的距离,建议他马上回家取能赶上第二艘船。在工作人员的协调安排下,李强及其治丧亲属顺利安葬了已故的弟弟。
记者了解到,昨天的海葬,突发状况不止一起。还有一丧户驱车走到半路发现登船证明忘带了,由于家离得太远,回去取证明就误了当天的海葬,也是在工作人员的协调安排下才让逝者顺利安葬。
船只出海对登船人数有严格限制,两起突发状况让工作人员措手不及,还好有应急预案,让整个海葬圆满完礼。
文图 本报记者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