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童模与童星,父母欲望的一面镜子)
妈妈脚踹女儿视频截图。旁边男子为孩子舅舅。
童模童星培训机构比比皆是。
靠表情包走红的娃娃。
一脸成熟的资深童模。
假笑男孩Gavin。
新闻回放
前几日,网络上一段“妈妈脚踹3岁女儿妞妞”的视频热传,将童模这一产业再次推到舆论风口。且不说辛苦工作了一天的妞妞,是父母的“衣食父母”。就算孩子犯了啥错,这样打也让人心疼。这场面看起来,不像教育孩子,反而有一点修理“赚钱机器”的意味。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童模们的家长,肯定笃信这一点。
5~10岁的孩子月入3万元,甚至日入3万,单看收入足以“秒杀”大部分工薪阶层的成年人。童装之都浙江湖州织里坐拥8785家童装企业,吸引数以万计的“童漂”前往淘金。在织里,任何一个外地学生,都有可能是童装模特,是名副其实的“带货女王”。他们在父母的带领下,离乡背井来到织里,一天拍摄六七个小时,背负着全家的经济重担。
事情的另一面,是更多家长开始“望子成星”。数据显示,仅在北京就存在上千家童星培训学校。
在网上以“招聘童模童星”为关键词检索,可以得到上百万个结果。而在童模童星培训的乱象之外,不少人嗅到了“黑金”的味道。高额的培训费诈骗屡见报端,以“签约面试”为名的“儿童色情视频贩卖”更是触目惊心。批量加工制造出来的“童星”只是被“修枝剪叶”的试验品,自我陶醉的观赏品,一不小心,还会成为被扭曲的失败品。
爹妈致富经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童装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1500亿元。围绕着各种儿童用品的推广,童模经济规模或已接近百亿。
在少数童模高收入的示范效应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踏上“送子成模”路。织里童模谷歌,一件衣服报价120元,一天如果拍满250件,就是三万元的劳务收入。2012年,谷歌的妈妈抱着4岁的她来到织里时,还被家人误以为进了传销组织。谷歌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在化妆的间隙写作业,拍摄时间再长也不叫苦叫累。
和成年模特一样,童模也耐饿耐寒耐高温。服装生产早于销售期,童模们不得不进行反季拍摄:冬装夏穿,请展现温暖的笑容。夏衣冬着,脸上要像吹过微风。童模芊芊在海边拍外景只能靠暖宝宝抵御,“最让人不能忍受的是海水打在身上,那是刺骨的凉”。
童模大多没有童年。一旦有接单,周末就没了空闲。拍摄结束还要熬夜做作业。芊芊有时会表达真实想法:“太累了,不想再拍广告了”。童声的微弱诉求,最终还是淹没在妈妈的说服中。让孩子“工作学习两手抓”的家长还算有良心,为接广告直接辍学的父母,当真是掉钱眼里了。
如今除了身体,就连儿童的表情也是一种新商品。靠着女儿小刚几表情包爆红的小刚几妈妈,成为大V后,以给“小刚几”治病为名接广告。以小孩取乐,似乎也成为短视频中的一大流派。除了有“小孩说大话”的逗趣型,更有“高空抛接娃娃”的杂技型。在此有必要提醒各位父母:儿童由于颅骨和脊柱发育不完全,瞎抖愣容易造成各种的意外伤害,严重的甚至会瘫痪。
成名先培训
大多数时候,童模和童星所展现的,并不是一个孩子该有的梦想,而是其父母的欲望。童星制造与童模培训,扫描了产业链条上的众生相:
拥有培训、上节目、找剧组完整“套路”的童星公司;为学龄前孩子马不停蹄地安排艺术课的家长;以及要学习声乐、钢琴、走秀“样样精通”,从早晨八点到晚上十点一直在练舞的孩子们。
目前“童星培训”的机构数目众多,不过拥有正规培训资质的公司却是十里挑一,具备娱乐圈资源的更是少之又少。就连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也半路取经,他们不具备代理“演员”的资格,行业规范比较乱,利益纠葛相当多。
此前曾有不少家长花巨资却遭遇骗局的报道:“家长斥资40万只得到一张唱片”、“家长花十几万只得到群演角色”、“前期形象宣传费用由家长垫付”。此外,在一些童星童模的招聘活动中,还出现了以“测量身材”为由的骗术。要求女童裸身出现在视频中,转手卖给色情网站或个人获利。
而那些运气好接到资源的小朋友,家长都会待在片场随时候场。一大群“妈妈帮”,成了拍摄现场一道特殊风景线。为了孩子兼顾学习,父母拿着书本就在片场教。更有甚者,片场还会随时待命一个辅导功课的家庭老师。
在大多数家长对孩子进娱乐圈怀着疯狂的希望时,他们的人生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这种欲望所捆绑。张子枫、小宝等童星正是这种模式之下的典型:母亲为了孩子辞去体面的工作,在北京住着地下室带着孩子辗转各个片场,最终捧出了个小明星。
竞争是演艺圈常态,留给孩子们的时间并不宽容。一般童星的合约都会在3~5年,这是因为童星行业的特殊性。比如童星经纪人签了一个4岁的孩子,4年后他就8岁了,如果没有潜质就会被淘汰。而如果签了一个6岁的孩子,5年合约满的时已经12岁,不在童星之列了。
是继续留在行业挣扎还是回归普通生活,对一些孩子和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选择前者,投身演艺活动会影响小孩子越来越吃紧的学习生活。而选择后者,则意味着要完全放下对演艺圈的迷恋和期待,重回没有光环的人生。
童星最苦命
C
因为相同的童星经历,秀兰·邓波儿曾和迈克尔·杰克逊抱头痛哭。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只过了两年慵懒的婴儿生活,以后就一直在工作了”。
假笑男孩Gavin,最初因为头顶着蜥蜴的小视频在微博上爆红。因为“尴尬又不失礼貌地微笑”,他平静生活从此被打破:有了专门的经纪团队,出席各种商业活动,甚至有组织的到中国来了一场跨洋捞金。
由于四处贩卖“假笑”,Gavin不到8岁就有了眼纹和笑纹;因为《下一站幸福》走红的小小彬,不到10岁的孩子要帮家里还贷,一度因为疲劳过度进了医院;过早接触社会使阿拉蕾明白,大人喜欢什么样的回答。在后台有人问她喜不喜欢董爸爸,她说“其实我们没那么熟”。
而“童星制造”并不仅仅是娱乐圈的名利诱惑,也是父母“补偿心理”的体现。父母如果有这种心理作祟,往往就会不顾孩子自己的兴趣专长,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路成长。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如火如荼的造星过程中,没人问过孩子。
试问,谁会一出生就嚷着要当明星?如今这个往孩子心里播下“名利种子”的大环境,或许才是童模童星产业链的原罪。
本版撰文谢明宏,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