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的刘女士是一名小学老师,出现两侧腿疼症状,断断续续持续了一年多,本以为是与经常上课站立时间长有关,但疼痛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刘女士都无法坚持站满一节课,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丈夫曾陪她到北京就诊,诊断为先天性双侧髋臼发育不良,专家告诉她需要截骨手术治疗,但手术需要承受巨大的创伤和痛苦,风险也很大。后来,刘女士在北京了解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一科在院长赵德伟教授的带领下,针对这种疾病开展了一项新技术:3D打印技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于是,她赶紧回到大连,来到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一科接受了这项先进技术的治疗。术后3个月,刘女士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又重新站上了讲台。
国内首创:3D打印技术补缺髋臼,更精准
为刘女士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3D打印技术,是目前治疗这种疾病的先进而有效的方法。2017年4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带领团队率先将3D打印技术引入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首创了3D打印多孔钽金属髋臼盖,从而使此类患者告别了痛苦的手术截骨,找到了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效果更佳的治疗方法。据了解,目前已经有20多位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从中受益。
杨磊教授介绍,3D打印技术在对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中贯彻始终。在完成患者的骨盆CT扫描后,计算机将骨盆做3D重现,将得到的数据与标准数据进行对比。通过计算3D打印出缺失部分的模型进行术前推演和精准度校正,为的是让最终以钽金属为原料打印出的髋臼盖与受损的髋臼严丝合缝,最大限度地弥补现有髋臼的缺失。此过程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前期的模拟、计算,加上后期处理,算下来,术前准备要花费一个月时间。对治疗的精确性、精准度也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在赵德伟教授的带领下,骨一科团队对这一技术的研发精益求精,经过两年多的临床实践,技术操作已经非常成熟。”杨磊教授介绍说。
专业队伍:自主创新独自完成所有环节,更严谨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骨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带领的团队,对髋关节疾病的治疗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能够在国内首先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先天性髋臼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上,与骨科强大的整体实力是分不开。
据了解,目前3D打印技术虽然被引入到医疗领域,但许多医疗机构是通过与技术公司合作实现3D打印技术与医疗技术的结合。与其他医院不同的是,“3D打印多孔钽金属髋臼盖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所有环节都是由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一科自主完成,这不仅是因为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拥有世界先进的3D打印设备,而且医院还拥有一支集科研、临床、教学于一身的专业队伍,同时更重要的是团队带头人赵德伟是国内治疗髋关节疾病的顶级专家,这些都为患者提供先进、专业、严谨的诊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疾病解读:隐患爆发在40岁前后,更严重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一科副主任杨磊教授介绍,人体的髋关节分为髋臼与股骨头两部分,发育正常的髋关节,是二者形成良好的“包裹”关系,而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中的髋臼发育不良,是指髋臼没有正常发育,对股骨头“包裹”得较少,而因为覆盖面过少,使得接触面压强增大进而髋臼磨损较快。
杨磊教授介绍,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包括髋关节不稳定、半脱位、脱位、髋臼发育不良等相关疾病。许多患者在儿童时期表现正常,开始出现疼痛的年龄往往在30岁左右,到了40岁左右,由于髋关节部位的肌肉、韧带、软骨等继发性劳损加重,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进入“爆发期”,具体表现为劳累及远行后疼痛、跛行,短暂休息会得到缓解。若不及时治疗,症状会不断加重,出现滑膜炎、骨性关节炎等,严重者会丧失劳动能力。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截骨术,通过将骨头截断后旋转骨头的方向来纠正发育的缺陷,但是这种方法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术后康复时间长。 文/一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