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黄戈从中山区纪委监委被选派到普兰店区墨盘街道做党工委第一副书记兼王山头村第一书记。墨盘街道地处丘陵山区,距离大连市区150公里,其所辖的9个村全部为低收入村。一连6年的干旱,让当地优势种植产业花生和露天林果业大受影响,在街道、选派干部、派出单位和对口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墨盘街道以解决水源问题为脱贫攻坚突破口,累计打出了29口大口径井,大大缓解了灌溉难题。
一连6年干旱,两大产业都受影响
墨盘街道位于普兰店区北部,距离大连市区150公里,地处丘陵山区,因其境内坐落墨盘山而得名。辖区四山一水五分田,总面积119平方公里,下设的9个行政村,共有102个村民组,人口2.2万人。大连市共有128个低收入村,墨盘街道的9个村全部在列。
记者来墨盘采访时,街道办事处主任姜涛介绍了辖区农业生产基本情况。他说,墨盘街道辖区虽然河流众多,但一连6年干旱,年降雨量平均600至650毫米,属于相对干旱的地区。辖区土地属于沙土地,干旱的情况下农产品的产量下降。花生是墨盘特色农产品,去年品质是最不好的一年,主要是因为前期干旱,后期又赶上“温比亚”台风,台风当天的降水量在160毫米,对花生的成长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老百姓收入状况不乐观,扶贫攻坚的难度非常大。面对这种情况,墨盘街道党委政府结合实际,打造“2+X产业”,其中之一就是花生种植。花生的种植面积今年接近3万亩,这是发展的第一个优势产业。第二个产业是露天林果业,露天桃是墨盘的主打品种,近三年平均每年新增种植面积2500亩左右,目前种植面积累计已经突破1万亩。这几年天气干旱,缺少雨水,花生和露天林果业的种植收入均受到了影响。
“X产业”是因土地情况及群众习俗不同,发展其他产业。像有些村搞田园式养殖,在墨盘地区老百姓的养牛发展情况良好,最大养殖户养了100多头牛。党委政府不拘泥于传统,鼓励老百姓努力发展。
对口帮扶单位大力支持,帮助打29口井
2018年4月27日,黄戈来到普兰店区墨盘街道,和他一同前来的,还有中山区选派的其他4位干部。驻村后,选派干部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从调研开始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给墨盘带来了不少新变化。
姜涛说,墨盘街道近年来的扶贫攻坚工作得益于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驻村干部扎实有效的工作。墨盘街道9个村每个村都有驻村第一书记,包括黄戈在内的第一书记们工作十分负责,也十分接地气,“感谢大连市委组织部给我们选派了一些好干部,也带了好的资源、好的思想。”
近年来,墨盘街道党委政府积极与扶贫单位对接,扶贫对接单位在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中山区定向帮扶石岭村和墨盘村两个村,3年来累计向每个村投入资金130万元;沙河口区通过民政部门,联系到两支部队给滕屯村和梨树房村资金扶持。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对口帮扶单位基于当地老百姓的现实需求,从解决困扰农业发展的水源问题入手,一共帮助墨盘街道的9个村打了29口大口径的井,其中梨树房村8口、墨盘村5口、于屯村5口……中山区在王山头村帮助打的井就是其一,这些井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有了水源保障,一亩桃收入能达到8000元
黄戈所在的王山头村是墨盘街道中心村,有15个自然屯、16个村民组,总共1139户3545人,辖区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12000余亩,林地11000余亩,果园400亩,全村设施农业大棚108座,主栽蔬菜、大樱桃、油桃。该村坡地多、平地少,土质以砂性土为主。王山头村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水源问题,这也是黄戈重点考虑的问题。
中午时分,记者跟随黄戈驱车来到距离墨盘街道办事处约5公里处的王山头村,看到了中山区政府援建的大口井,这口机井宽约10米,深约5米,周边分布着几十座果蔬大棚。
58岁的油桃种植大户姜仁堂是这口机井建成后最直接的受益人,他告诉记者,自己有9个油桃大棚,10多亩地,大棚距离井只有50米。以前没有大井的时候,各家各户都得自己出钱打井,有的时候谁家井水不够用,还得互相救济水来浇地。“这口井打得非常及时,解决了大棚灌溉问题。以前我们打四五口井都不够用,现在接上电一推闸就可以泵水了。感谢中山区政府帮我们解决灌溉这个大问题,现在有这个大机井了,我们自己打的小井都不用了。”
陪同记者一同走进姜仁堂大棚的黄戈满脸欣喜,他说,桃子和大棚现在的灌溉问题没有了后顾之忧,他的心才算放下来了。露天桃这两年的价格一直比较稳定,丰产期产量每亩基本在5000斤左右,单价在两元到3元之间,一亩地桃子收成的毛收入能达到8000到10000元。有了充足水源作为保证,老百姓的收入非常可观。
流转360亩土地成立花生合作社
驻村后,黄戈通过广泛调查研究,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制定了本村一年发展计划及三年发展规划。黄戈介绍,目前村里有水果大棚30多座、露天桃300余亩。按照去年水果的价钱来看,种植水果的收入肯定高,但是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另外,这样的活老人基本干不动,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很少。
鉴于这些实际困难,今年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提高村民收入进行尝试:一是流转土地360亩,成立王山头村花生合作社。黄戈告诉记者,因为缺水,大部分农户选择种植花生。墨盘辖区大部分采用地膜种植方式,目的也是为了节水。二是充分发动资源,盘活墨盘“珉琚生态旅游”项目。黄戈利用自身资源先后邀请到中国旅行社总社(大连)有限公司领导、市委党校教授等来到这里,从专业的角度挖掘该项目优势。目前,“珉琚生态旅游”项目已经小有起色。
“这两个项目都是引领型的,项目好了,老百姓自然会跟着干。”采访最后,黄戈说,驻村3年的路注定不会平坦,但是乡村振兴的帆船一旦启航,便会风雨兼程。 半岛晨报、
39度视频记者来庆新 肖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