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职业教育自起步时起,即紧密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相伴相生,相携相长,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大连职业教育也在高起点上高质量蓬勃发展起来,从新中国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在新中国“机车摇篮”的原大连机车车辆厂创设以来到现在,全市高、中等职业院校近百所,学历教育在校生数约12万人,开设专业及专门化方向近两百个,专业基本覆盖大连主要的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约400余所,年均开展在岗、转岗、技能提升等非学历职业培训7万人次以上;年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15万人次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次左右。涌现出了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王亮为代表的一大批活跃在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骨干。我市承担的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工作成果得到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以及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肯定和认可,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19个具有示范意义的推进地区之一。
大连职教基地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教育思想指引下,大连职业教育更加坚定地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更加紧密地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按照大连“两先区”建设目标要求,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服务科技创新、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育人模式,注重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通过不断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基本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培养与培训相结合,公办与民办协调发展,多层次、多规格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坚持政府统筹 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届中职组学前教育技能竞赛
大连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始终坚持把职业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新时代要求,2015年出台了《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大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再次进行总体部署。为加快优化我市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大连职教基地建设,为大连职业教育“做强、做优、做特、做精”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大连职教基地已投入使用并将建成专业教学资源集聚发展、教学条件良好、配套能力强劲的综合性职教基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基地,在带动周边新型城镇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同时,未来还将规划打造为一个文化、教育优势明显,职业教育特点突出的新型教育“特色小镇”。2020年,大连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将调整到50所左右,基本形成根据大连市“十三五”产业发展和区域分布规划的“三区联动”分布格局。
坚持服务发展 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
大连在全国首创“德技辅导员”制度,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持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发展,先后成立了国家级大连机床现代制造职教集团和市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交通、服装产业、金普新区等6个教、产、学、研紧密合作职教集团,涉及的院校专业覆盖全市近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高新技术企业和70%现代服务企业。依托职教集团,按照行业企业要求和标准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及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习实训等,已累计开发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25项、课程标准33项,在20家企业设立了学生实习和教师岗位实践示范点,建设了7个示范性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注重发挥行业作用,成立了装备制造、学前教育、电子技术等8个行业指导委员会。积极完善与产业发展联动机制,近年来围绕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共调整增设了面向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电子信息等产业的3D打印、物联网、机器人、养老服务等约34个专业及专业方向,使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及专业方向达到约180个,基本达到了与我市一、二、三产发展相适应。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首批重点遴选建设了20个精品专业和20门精品课程。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引进西门子、欧姆龙等多项“世界500强企业”成熟的企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开展认证培训和鉴定工作,每年选派100名左右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和企业高技能人才赴国外行业领先企业进行技术培训,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 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国学进课堂德育现场会
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理念,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进校园、教师进车间、教学进现场。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大连轻工学校开展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遴选了10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全市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促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全市各职业院校根据本校实际普遍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如大连综合中等专业学校开展引企入校的合作方式,企业投入设备,双方邀请知名高校专家、博士生参与建设产教一体“机电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大连商业学校利用专业优势和区域优势,开展多元投资试点建设多种商业业态共存的“商业一条街”,学生教师以双重身份在合作企业中进行教学与实习实训。完善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始终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深入推进我市中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等任务的落实。在全国首创“德技辅导员”制度,目前全市共有市、校两级德技辅导员180余人,我市这一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大连女子职业中专的“涵育女性素养”、大连轻工学校“八德”德育工作体系、大连电子学校的“五知五帮”亲情育人活动等工作经验在全国交流推广。在全市中职学校全面开展了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教育,开设“创客”类选修课程,建设创客体验空间和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创新创造创业就业本领。积极打通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大力开展初中毕业起点“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目前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许多跨国企业、国有大型企业等将职业院校视为自己人才培养的摇篮,部分优质专业毕业生数和岗位提供比例长年超过1:5,相当数量的二年级在校生已被企业预订一空,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并实现稳定优质就业,目前我市技能人才年平均工资为初级工67156元、中级工72916元、高技能人才76241元。
坚持优先保障 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市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在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实施免学费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助学金补助政策,保证了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并逐年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也逐年提高,有力保障了我市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全市有1所高职院校和11所中等职业学校进入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行列,3所涉农地区职教中心通过国家级重点学校评估验收,1所职教中心达到省级职教中心标准化要求;4所乡镇职校成为国家级先进学校,6所乡镇职校为省级示范学校,15所乡镇职校被确定为市级重点学校。全市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3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个,国家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37个,优势骨干专业几乎涵盖我市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大类。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增聚职业教育吸引力,2013年我市实施了《大连市户籍准入规定》,根据规定我市中职毕业生在本市劳动就业满三年可落户大连,同时市政府还为职业院校投保了学生实习责任“统保示范项目”保险,设立市政府奖学金、“王亮式”金牌技工奖学金,支持鼓励学生就读职业院校,对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产生了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