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辰是大连理工大学的一名退休老教师,今年86岁,从去年10月开始,他用了7个月时间创作了一卷书法作品,总长度达46米。“这是我为祖国、为母校献上的一份‘生日礼物’。”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老人耗费无数心血,每天工作几个小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祖国、母校70周年华诞献礼,同时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耄耋老人历时7个月创作46米书法长卷
对徐庆辰而言,2019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连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祖国、母校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他一直酝酿着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如何来表达一份敬意,最终徐庆辰想到了书法。退休以后,徐老自学书法已有20多年时间,他觉得,书法和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两者结合起来最能体现自己的想法。
为创作这幅作品,徐老选用了7种不同的字体,用大篆、小篆、行书、草书、隶书、楷书和便草等字体书写了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和毛泽东诗词7种不同诗体各十首,共计70首、4909个字的书法作品《古典诗词70首》,作品单卷长23米,全长46米。
走进徐庆辰老人的家,迎面便是一张大桌子,周围摆满了宣纸,作品都是在这张桌子上完成的。这幅长达46米的作品对于86岁的徐庆辰来说,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都是非常巨大的考验。
在这七个月的创作过程中,徐庆辰为了核实一个金甲文查字典查到夜里九十点钟,“我这个年纪,做这个作品也觉得很疲惫,有时写一个字几十遍却怎么也写不好。”徐庆辰也曾想过放弃,但是一想到祖国,就觉得心绪难平,无论如何也要写下去。“遇到困难时,总是受到70周年校庆和祖国日益强盛之鼓舞与激励,欲罢而不能。”徐庆辰在后记中记录下7个月中自己的心路历程。
“为了写好这幅作品老爷子瘦了一大圈,吃饭也想,走路也想,为了这幅字像疯了一样。”徐庆辰的家人说,这幅作品最终要送到学校去展览,想想老爷子之前为它受的苦,大家心里都舍不得了。
见证新中国成立见证祖国日益强盛
徐庆辰老人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我是1948年上的初中,当时全国还没解放,解放战争正在进行,我的心是随着人民解放军的步伐和炮声在前进。”徐庆辰老人至今仍清晰地记着1949年10月1日那天的情景。“我当时读初二,那天全体师生都在走廊里聚精会神地听广播。”徐庆辰老人说,当学校广播里传来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时,整个学校都沸腾了。“大家都欢呼雀跃,自发地走到大街上,扭着秧歌庆祝新中国成立。”那天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七八点钟,徐庆辰扭秧歌扭出一身汗,但却不知疲惫。“那种感觉真的不知道怎么表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徐庆辰说,那一代青年多数都是如此,对于祖国的情感极为深厚,一腔热血总希望能为祖国做些什么。
这份热血依然在这位86岁老人心中燃烧,在创作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几十年的人生片段历历在目,不断在脑海中划过,徐庆辰只觉得无比激动,“这幅作品象征着祖国和母校70年来发展的步履,这70年,我们的祖国日益昌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未来的70年,我们还将创造更大的辉煌。”通过这幅作品,徐庆辰希望向更多年轻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古诗以及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从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祖国富强的时代律动。 半岛晨报、39度视频 首席记者王博文 实习生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