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界,叶庆炜被誉为“生物导弹”之父。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从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叶庆炜,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深造,师从国际免疫学先驱SheldonDray教授。28年来,他一直坚持不懈,致力于肿瘤免疫研究,特别是在癌的微环境和细胞因子(cytokine)、炎症因子以及建立抗细胞(炎症)因子(Anti-Cytokine)抗体库及其应用的机理研究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建树,堪称业界翘楚。
叶庆炜是生物医药领域第一批在国外创业的留学生,从1988年起,他先后在加拿大和美国成立Anogen-Yes Biotech Laboratories Ltd.,Canada和Anogen International,USA公司,专门从事新颖抗体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的千余株抗体已在世界各国的生命科学研究、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91年,叶庆炜把艾滋病(HIV)和丙型肝炎(HCV)的免疫诊断技术引入国内,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2015年7月,叶庆炜在大连高新区成立大连先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开展癌症个体化免疫治疗和大数据系统应用,建立国际化的癌细胞库和相应的单克隆抗体(业界称为“生物导弹库”)。
“生物导弹”击败“炎症因子风暴”
先锋生物科技提出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方法,是根据癌的异质性和多变性,以及癌细胞产生、分裂、生长和转移的微环境和规律,用更规范、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对癌症病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即根据不同个体的免疫状态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调动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职能,让它最早监视到细胞的变异,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按道理来讲,当细胞发生变异的时候,人体的免疫细胞本来应该“认识”它,做出正确的反应,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认识它”了,这时候怎么办?怎么能够让免疫系统正常地正确地反应呢?先锋生物现在就在解决这个难题。
“由于癌细胞在人体内有了‘窝’后,机体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过量炎症因子和炎症反应,这种‘微环境’的变化对人体机能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
叶庆炜举了个例子:“SARS”(非典)病毒来了,很多人死亡,并不是病毒直接把人弄死的,而是病毒引起的全身的炎症反应导致身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我们的办法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风暴’降低炎症反应带来的损伤,从而挽救病人的生命。我们的‘生物导弹库’是针对各种炎症因子的‘导弹’库,能对付许许多多种‘炎症因子风暴’,这也就是我们的强项。”
2004年,“SARS”(非典)期间,叶庆炜团队花了100多万元在北京协和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做了一百多例临床检测。这些病人,到底哪种炎症因子高?
“我们做了9种因子,结果发现有两种最重要的因子出现了极显著的升高,分别是‘白细胞介素-8(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我们把它做了人源化抗体,做成可以注射的抗体试剂,这个成果已经在美国发表,将来在抢救急性病人的事件中会起作用。”叶庆炜说。
事实上,从1989年开始,叶庆炜团队就开始研究和制备各种抗体,已经形成包含上千种抗体的抗体库。目前,在大连,先锋生物科技研发的“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PD-L1”等癌细胞“微环境”检测试剂盒已经面向全国、全球销售。
在大连服务全球
“将我们的研究与大连高新区现有的大数据平台、云计算平台结合起来,是我们来大连的关键原因。”叶庆炜表示,他们在做个体化免疫治疗过程中,必须要做三件事——
第一,建立针对每一个病人的个体化癌细胞库,这个数据库至少包含一千个细胞原代培养株。当这些数据上传到“云端”以后,有类似病理和生化指标的病人就可以“配对”,借鉴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这个数据所覆盖的人群,其意义和社会价值无法估量。
第二,用这种原代培养的癌细胞去制备特异性的抗体,建立个体化“生物导弹”抗体库,这个抗体库可以直接应用于同类癌症患者的个体化特异性靶向治疗。
第三,建立癌细胞基因库,这种基因信息的收集和研究比病理学、细胞学更深入一步,发挥其价值。
“癌细胞库、抗体库、基因库,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我们来大连的原因。”叶庆炜说,“华为在这里设立了重点的云计算中心,我们将参与合作,通过大数据,在大连足不出户就可以服务全球。”
记者 胡欢 通讯员 刘静 常皓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