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近年来,辽宁省在推进“放管服”改革方面“见真章”,厚植营商沃土,对标国际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站在东北振兴的前沿,大连更是坚持用“硬措施”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对于辽宁而言,筑造营商环境建设高地可谓是一篇立意深远的大文章。只有尽最大的诚意写好它,为了当下,更为了未来的诗和远方。
贴心 企业和项目管家的故事
“项目进展顺利,多亏了‘项目管家’周到、细致的服务。”说这句话的是恒力石化(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来宏,而“项目管家”是辽宁省正在推行的一项政务服务——由政府指派专员与企业“一对一”对接,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各种问题。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是我国炼油行业对民营企业放开的第一个重大炼化项目,其对辽宁乃至东北经济振兴的作用不言而喻。长兴岛经济区经济发展局特别派出一位“项目管家”跟进这一工程,从2016年底开始,“项目管家”几乎每天都要去项目工地转转。日跟踪、周调度,“贴身”跟进工程进展,第一时间了解企业遇到的难题,梳理后在每周召开的调度会上分解任务,并明确列出解决时间表。
2018年底,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在大连长兴岛投料开车。在较短时间内项目顺利建成并运营,“项目管家”的服务功不可没。
同样享受到“管家式”服务的还有全球500强企业欧力士。欧力士是唯一一家将中国区总部落户大连的跨国金融服务集团。针对这样的行业巨头,辽宁省、大连市政府本着“一企一策”原则,大连市政府委派市政府秘书长作为欧力士“服务管家”全力做服务。10年间,欧力士中国通过战略合作、共同投资、基金投资等方式,积极促进各行业国内外知名机构进入大连,为支持大连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发展作出贡献。2019年4月,大连市政府与欧力士集团签订了进一步深化合作战略协议。欧力士计划增资欧力士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促进大连及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与合作发展,成为日本企业在辽宁投资发展的典范。
革新 数年之功打造环境建设“顶层设计”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辽宁作为老牌工业基地,家底殷实。东北振兴研究院学者刘钊认为,从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看,起初国内各个城市之间竞争,比拼的是“政策洼地”,谁的政策优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就能吸引企业落地投资。比完政策进而比硬件,比如气候环境、自然资源、交通状况,当时,辽宁并不处于劣势,拥有一批战略性产业,资源、产业、人才、基础设施等条件均不落人后。但在发展过程中,沉重的包袱和体制的桎梏压制了“共和国长子”的光环,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国有企业比例高,步子沉、转身慢……短板、劣势,很明显。
昔日优势不再,政策的洼地被渐渐填平,老工业基地要重振雄风首先就要进行一场“自我革命”——行简政之道、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筑造营商环境建设的高地。在环境建设上,仅是完成对标国际国内的“顶层设计”,辽宁就用了数年之功。
2015年12月,辽宁省政务服务中心成立,分散在省政府各部门的400多项审批服务事项被集中到一起,统一运行管理。“中心之外无审批”“一站式服务”让其成为辽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标志。
2016年,东北首部规范营商环境建设的省级地方法规——《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辽宁软环境建设开始“有法可依”。此后,相继出台《辽宁省社会组织管理条例》、《辽宁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条例》和将各类开发区(园区)纳入统一管理的《辽宁省开发区条例》,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体系。
2017年,全国首家省级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挂牌成立。翌年,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更名为营商环境建设局,加挂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牌子,成为省直属机构,增加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务服务管理等新职能。
2019年,启动《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修订工作。
顶层设计不能飘在顶上,而是要补齐体制机制短板,让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全省上下刀刃向内,去疾除疴,久久为功。公开、透明、可预期,营商环境空气日渐清新。
决心 紧抓“放管服”,用最大诚意改善营商环境
何为好的营商环境?作为对营商环境这一专题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刘钊认为就是要抓住“放、管、服”的牛鼻子,下先手棋。要求政府部门刀刃向内做“减法”,减少审批层级、收缩不必要的审批事项;用最小的监管事项实现最大的监管效果,实现“聪明的监管”,既管得少又要管得好;最大化提高服务水平,“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近年来,辽宁省在用最大的诚意改善营商环境。
——铲除“奇葩”证明,调整取消了253项涉及企业办事创业的证明。
——分9批次取消调整行政职权1077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一律取消。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减至32项。“三证合一”到全面实行“32证合一”。
——辽宁还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3条”,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给予“真金白银”的资金奖励。
——“6月底前,全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不能超过90个工作日”、“9月底前,实现承诺时限较法定时限平均减少50%”、“11月底前,省市县三级各100个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
——大连市推出“放管服”改革23项举措,取消调整487项行政职权,精简市级管理权限125项,办理时限压缩69.4%。 ——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大连市跨部门跨层级实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大连市全面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进驻市行政服务大厅的审批事项中,100项实现“零跑腿”,555项实现“最多跑一次”,536项实现网上办,分别占15%、84%和81%。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5天。
日前,辽宁密集出台一系列惠企利民、优化营商环境的方案和举措,各市地相关政策小步快跑跟进,对标国际标准,为辽宁打造发展环境最优省加分。
信心 一系列重大项目跨过山海关
2018年10月11日,宝马集团与华晨汽车集团签署新的合资协议,前者将增加投资30亿欧元,在沈阳开工建设新工厂;
2018年,恒大集团项目从洽谈到落地开工仅仅用了4个多月时间,在项目建设中书写了“辽宁速度”:不久前恒大集团又决定在辽宁投资1200亿元,建设轮毂电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项目;
2019年3月23日,华锦阿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盘锦辽东湾新区揭牌,项目总投资100亿美元;
华为、腾讯、京东、光大等企业集团与辽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小河有水大河满,放水养鱼鱼水长。”各类企业在市场中如鱼得水、充满活力,鲶鱼效应也搅活了一池春水。
海内外一系列重大项目陆续在辽宁落地开工、追加投资最能说明问题。辽宁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形成巨大的磁石效应,吸引海内外投资“跨过山海关”,投向辽沈大地这片热土。
营商环境的改善,企业感受最深。一周时间就拿到注册证书,一个多月时间就实现了从竣工到搬迁营业。“我们的开业至少提前了半年,‘大连速度’令人惊讶和佩服。”从监管到服务,政府的角色在变化,大连九州通现代医药物流中心负责人对此感触颇深。“项目建设每遇到一个重大难点,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总会如期而至。”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曾深深感慨:我们企业只管建设,路畅心安。
翻开辽宁省今年一季度的成绩单可见,辽宁全省规上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16.4%;民间投资增长17.3%,占全省投资比重达到69.2%;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增长11.7%。其中,民间投资的增速回暖被学者认为最具“含金量”。“在吸引民间投资上增幅加大,社会资本在辽宁投资兴业力度加大,反映出资本市场对辽宁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对公平、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有充分的信任度,经济发展也因此更有后劲。”刘钊说。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条没有终点的路上,点滴进步,都是下一次出发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