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3日,以“领导力4.0:全球化新时代的成功之道”为主题的201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举行。论坛期间,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接受了新华网的专访。他表示,过去这些年,各级地方政府集中力量,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土地指标的分配等计划经济的方式,促进要素向高等级的城市集中,虽然使得我国大城市的发展很快,但是也造成了成本过高,抬高了城市的门槛,对未来的产业进入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因此,我们必须释放都市圈和城市群中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活力,降低成本,吸引产业进入。
主持人:您曾表示,讨论城市群时,不光要看到城市群数量,还要关注城市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您有那些建议进一步激发出中小城市发展的活力?
李铁:中国城市有一个特点,是等级化的行政管理体制管理。等级越高,可以调动的资源越多,其要素聚集就越集中。在此体制机制运行之下,近二三十年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之快、城市建设速度之快是空前的,资源要素也就更多聚集在高等级城市。等级越高的城市,城市人口越多,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越高。
中国城市化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无论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所有城市都是高楼大厦,现代化城市掘地而起,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由于基础设施成本增加、城市公共设施水平提高,城市的维持成本和进一步发展的成本,特别是土地等要素成本增加,造成未来新增产业的竞争力可能会降低。因为这些产业在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没有低成本的空间来承接。特大和超大城市土地成本过高,同时,房价过高、生活成本提高,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不仅迫使劳动力价格提升,由于户籍居民因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而导致的福利提升,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所以当城市对所有外来人口产生排斥时,由此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和新增的人口去向何方。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每年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增长速度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产业要进入,承担不了高成本,这意味着城市发展面临一个断层,需要通过新的空间发展,那就是都市圈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所以说疏解城市功能,降低城市发展成本,一定要通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来实现。中央提出了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过去这些年,我们集中力量,通过要素集中、等级化体制机制等来促进大城市发展;未来,我们必须在都市圈和城市群释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活力,降低成本,吸引产业进入。
新增的和存量农业转移人口,也必须要有新的空间来承载。小城镇和这些人口有天然的联系,会以低成本的条件承载、接纳这些人口,使其与可接纳的产业形成有机结合,并释放低成本产业发展的潜力。此外,还可以解决适合他们收入水平的住房,缓解城市居民对房价过高的不满,从而真正实现一个合理、协调发展的城市群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