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晚7点,大连高新园区七贤岭附近。漆黑的海面上,晃动着的只有搜救艇上的探照灯光,隐约可以看到海面上一个红色的浮标,浮标旁还漂浮着供气管和简易充气泵。这套潜水设备,可以供给一名“海碰子”在水下短暂活动。然而此刻,这些漂浮在水面上的设备已经无法拯救主人的生命……大连游艇驾驶员协会、大连高新园区海警和大连万众应急救援队等多支救援力量赶往现场搜救……
A
男子携带装备下水后再没露面
8月30日下午4点,有钓鱼人发现,在距离高新园区七贤岭海岸大约数十米的海面上,漂浮着一些“奇怪的东西”。不需要望远镜,手机的长焦镜头中就可以看清这些物品——缠绕在一起的供气管、带有浮力的简易充气泵。参与救援的大连万众应急救援队队长张永东说,这是大连近海“海碰子”在下海打捞水产品时的常用设备。
有目击者称,当天下午1点左右,一名男子携带这些装备下了水,好像是要“碰海”(打捞海产品),此后就再也没有露过面。担心发生意外,钓鱼人立即报了警。
接警后,大连游艇驾驶员协会的杨会长首先和同伴驾艇赶到事发海域。“当时我们试图拽动向水下供氧的氧气管,但已经拽不动了。当时我们判断潜水者可能是被卡在了礁石缝隙中。”杨会长说,因为无力施救,他们通过大连海事局海上搜救中心,紧急联系了大连万众应急救援队。
在八米深的水下发现遇难者
这支由志愿者组成的纯公益救援队有多次在这一海域进行水下搜救的经验。接到求助电话后,十多位志愿者立即携带声呐、水下机器人等专业设备从开发区赶往事发海域。因为正值晚高峰,队员们尽了最大努力赶到现场。此时,游艇驾驶员协会成员已经在事发海域放下浮标,在能见度较差的夜间海面上做出了最醒目的标识。两名潜水员从浮标所在位置下水,很快发现供气管死死缠在了水下护堤石的缝隙里。顺管而下,到30日晚上7点30分左右,在八米深的水下,潜水员发现了失踪的“海碰子”,他已不幸遇难。
在潜水员共同努力下,遗体被运到岸边,岸上的万众应急救援队队员则用卷式担架将遗体转运到堤坝上。此时家属已经赶到现场,痛不欲生。
警惕 装备简陋、未经训练、孤身下水等因素推高了事故发生的几率
记者从大连万众应急救援队了解到,在大连周边海域常年有“海碰子”使用充气泵、供气管等简易潜水设备下水“碰海”,捕捞各类海产品。今年年初,短短20天时间内就有3名“海碰子”下海遇难。其中一名42岁男子的遇难地点就在此次事发海域。张永东表示,从最近几次救援案例看,一些“海碰子”装备简陋,很多人是借用或者购买二手装备下海。劣质潜水胶衣遇到冰冷的海水后,会变得发脆,一旦刮到礁石上,很容易就会划破、透寒,并且会让潜水员迅速陷入失温的危险境地。
“最危险的是一些‘孤胆英雄’。”张永东说,最近几次意外事故中,遇险的海碰子都没有遵循潜水作业的标准流程——两人结伴入水作业。“两人下水可以确保当一人发生意外后,另一人可现场进行保护和救援。”张永东说,“孤胆英雄”式的单人下水作业,一旦遇险,往往贻误救援时机,死亡率极高。但因为“海碰子”的收入丰厚,在海参捕捞季,一些“海碰子”日收入甚至可以达到数千元,个别可能过万。这也令这个风险重重的行业从来不缺乏“后备军”,大量匆匆下海未经系统训练的新手,进一步推高了事故发生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