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近日调研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情况。记者获悉,截至今年7月末,我市中心城区已建成14个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占比40%;累计建成垃圾分类示范小区900个,占比69.28%;覆盖居民58.52万户,占城区居民总户数的68.72%。
2017年3月,我市被确定为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今年5月1日,我市颁布实施了《大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垃圾分类逐步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分类的要求,我市构建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收运、分类处置”的分类体系。目前,四分类体系已经投入运行,初步实现了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市内五区公共机构和公共场所已基本实现分类制度全覆盖。
在分类处置环节,积极推进建筑垃圾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和生活垃圾焚烧厂二期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增加建筑垃圾处置能力800吨/日,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将从现有200吨/日增加到800吨/日。生活垃圾焚烧厂二期项目建成后,中心城区焚烧处理能力占比将超过80%。随着四个环节的逐步完善,垃圾分类质量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剩余不可焚烧、不可利用、必须进入终端填埋处置的总量将从目前的60%降至20%以下。
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和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下一步,我市将狠抓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环节,着力破解垃圾分类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在分类投放方面,落实垃圾分类督导员制度,实现分类投放专人督导,在居民“真分类”上下功夫;在分类收集方面,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布局,消除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盲点,推行定时定点回收制度;在分类运输方面,推进特种垃圾运输招标,统筹抓好厨余垃圾收运作业,加快启动明年新一轮环卫市场化招标和运作;在分类处置方面,加快推动末端处置设施建设,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有害废物运输、处置,推进餐厨垃圾处理厂、焚烧厂二期建设。
同时,依据2019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大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依法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加强垃圾分类日常执法监管,组织开展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专项集中整治行动,曝光典型案例,设置红黑榜,纳入信用体系。启动垃圾分类立法调研、立项等工作,加快出台我市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