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重工研制的“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馈源索驱动系统
大连重工研制的“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馈源索驱动系统
瓦轴集团出口高端汽车轴承生产线。鞠家田 摄
中车集团大连机车“复兴号”动力集中电动车组动力车整备待发。刘春义 摄
冰山集团建造的我国单体最大CO2载冷剂智能冷库。
三寰集团重点项目能源学院。
大船集团建造的20000TEU集装箱船。
大船集团建造的A5000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大连重工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活动发射平台脐带塔。
光洋科技科德数控。
中国一重全球首台“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
大连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中国的第一艘万吨轮船、第一辆大功率内燃机车、第一台海上钻井平台都在这里诞生,是我国的机车摇篮、化工摇篮、海军舰船摇篮,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大连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尤其是2013年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两先区”的要求,紧紧围绕“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的发展目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做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存量、调整增量、做大总量,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大批“大国重器”从大连走出,大连在辽宁全面、全方位振兴中不断彰显排头兵和领头羊作用。
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近年来,我市大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入融合,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石化产业形成炼化一体化完整产业链,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纳入国家统一规划战略布局,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已投产,形成炼油-PX-PTA全产业链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PTA生产基地。造船业加快向海洋工程和高技术船舶转型,具备自主研发、自行设计并生产包括航母、节能型VLCC(超大型油轮)、20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在内的30余型船舶和军品船舶的能力,在国内率先开启了由单一的船舶建造向兼顾海洋工程装备的转型,已形成以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为主体的海洋工程装备系列产品,在世界主流自升式钻井平台领域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海洋工程装备规模居国内首位。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高速精密机床和智能制造生产线成功步入航空航天、核工业和军工等高精尖领域,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国产航空母舰在大连造船厂下水,华锐重工、一重加氢、大连机车、瓦轴集团等企业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关键设备、核电关键大型设备、高铁轴承等工程建设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大连市获批国家高端轴承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数控机床、核电装备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内燃机车大批量走向国际市场,大功率牵引电力机车成为国内铁路运输的主力机型。奇瑞、东风日产、华晨等整车项目投产,形成一个以整车厂为核心、配套企业围绕、零部件企业保持优势的汽车产业体系,成为增长最快、拉动力最强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储能装备、智能制造,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洁净能源等未来型先导型领域进行产业链式的精准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成长,形成以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通信网络、数字视听、汽车电子等为主导的五大产业集群,英特尔非易失性存储器、芯冠科技外延片等一批项目建成,首枚国产轨道交通网络控制芯片通过测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华信、文思海辉、东软(大连)公司出口创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前三名,整体发展水平和交付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储能产业稳步壮大,融科储能与热电集团携手共建的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是国家能源局批准的我国首个大型化学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楼兰科技在全国车联网行业具有先发优势,心医国际远程医疗市场占有率全国排名首位,瀚闻资讯在商贸大数据领域建成全球最大的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云计算“大连模式”在全国推广。
图片来源:大连市发改委
本报记者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