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的救治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生命的希望。2月17日,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沈阳中心的一例危重症患者,在辽宁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晓春带领的重症医学团队的全力救治下,脱离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病情逐渐好转。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这例危重型患者的成功救治不仅体现了重症团队的救治水平,也是我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
重症医生拧成一股绳
全省已有25例重型病例转为普通型
几天前身上还插满管子,需借助“人工肺”才能呼吸,现在已经能和医护人员打招呼。2月19日,记者再次到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暨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沈阳中心,通过视频连线看到,这名患者的精神头很足,不仅能毫无障碍地和医生进行交流,还伸出大拇指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马晓春一再为他加油鼓劲,叮嘱他“心理上要放松”“睡好觉”。
马晓春告诉记者,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生死抢救,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可能走到与结果完全相反的岔路。所幸的是,他们每一个环节都做出了最有利的判断和决定,最终才令这名患者的病情好转。这每一个关键节点、每一个决定,都离不开重症团队的努力和付出。
为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按照“四集中”原则,我省把重症患者集中到三大区域救治中心进行集中救治。同时,统筹调配全省优势医疗资源,分别向3个区域集中救治中心派驻医疗队,快速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团队,负责统筹管理全省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每天组织专家集中会诊。为完成重症患者的抢救任务,他们还成立了应急机动队,随时待命。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晓春作为辽宁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组长,责无旁贷地将重任挑在肩上。
2月5日,马晓春带领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10名医生和46名护理人员进驻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沈阳中心,另外5家省属医院和9家市属医院以重症专业为主的医护骨干也陆续入驻沈阳中心。
同时,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大连中心和锦州中心也迎来了多家医院的医护团队。其中,9家省属医院和6家市属医院的27名医护骨干入驻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大连中心;7家省属医院和11家市属医院的40名医护骨干入驻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锦州中心。来自不同医院的重症医护人员,组成新的重症团队,在马晓春主任的带领下,拧成一股绳,统一协调、有序组织、科学规范地开展工作,全力救治每一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2月19日上午9时许,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5号楼临时组建的前线指挥部里,马晓春和往常一样,与指挥部里的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吴云海、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章志丹等专家对省内的每一个在治重症患者进行集中会诊,为患者的下一步治疗提供指导。
在全省重症医护人员的合力救治下,截至2月20日14时,我省共确诊重型病例31例,有25例重型病例转为普通型病例。现有危重型病例2例,重型病例3例。沈阳中心的这名危重症患者2月9日启用“人工肺”,经过9天的全力治疗,终于在17日撤掉“人工肺”,18日撤掉呼吸机,目前完全可自主呼吸,痰及血液各进行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更大的责任更多的付出
20余名医护人员接力守护一名危重症患者
与普通患者相比,危重患者救治需要医护人员承担更大的责任,拥有更高的技术,付出更多的努力。
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章志丹,是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沈阳中心执行主任。她告诉记者,在ECMO和呼吸机治疗期间,治疗和照护危重患者需要20余名医护五班倒——每班6小时,需要3名护士,1至2名医生。2名护士6小时都在病人房间内护理病人、维持呼吸机和ECMO正常运转,另外1名护士在外间负责记录、取药、传递物品;1名医生专职负责病人的医疗工作,如果病情突然发生变化,会有另一名医生协助处理。这期间,每一位在病房的医护人员都十分辛苦,每次为患者调整体位,特别是改为俯卧位时尤为困难,需要好几个人合力完成。
医护人员每天近距离接触患者,特别是在做一些检查时,甚至是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但只要一声令下,他们立即到岗,没有任何怨言。
“在负压病房,穿上防护服不能上厕所,所以上岗前我们都少吃、不喝。由于长时间戴头盔、口罩和护目镜,好多人的耳朵两侧、额头等部位被磨起了水泡,有地方甚至破皮、流血;护士采血时,需要带护目镜、三四层手套,这使得平时很简单的操作变得非常困难,但是每一名护士都技术过硬,采血时‘一针见血’。”来自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周丹说。
马晓春带领的团队关注着省内每一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就在最近,因为朝阳的一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不具备转运条件,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的朱然教授带领10余名医护骨干从沈阳赶到朝阳,与当地重症团队联合开展救治工作。
不仅全力救治每一名危重患者,马晓春还时刻关注着湖北前线的情况。“我们重症医护人员,有不少都去了武汉,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承担着更多的责任,甚至冒着牺牲的风险。”说到这里,这位说话做事干脆利落的重症医学科带头人一度哽咽。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省重症人走在最前线,与千千万万白衣战士们一道,用行动践行职责,用真情守护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