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儿子已在飞机上的消息,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得知前方防护及生活物资充足,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我们要照顾好自己,不能给儿子拖后腿。”日前,一对年过七旬的老夫妻向记者讲述了在医生儿子驰援武汉的40多个日夜里,他们心态的转变,也希望借此为其他等待亲人回家的医护人员家属打打气。
儿子悄悄出发 老两口一夜无眠
元宵节的晚上,大连人的朋友圈被“大连紧急组建赴武汉援助医疗队!”的消息刷爆了,对72岁的杨兰娜来说,这注定是个不眠夜。杨兰娜儿子孙哲是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的医生,晚上十点钟,忐忑不安的老两口还是给儿子打了电话。得知该院确实有医护人员当晚出征,杨兰娜问:“没你吧?”杨兰娜没想到的是,儿子已经在前往武汉的飞机上了,“事情很紧,想到了武汉再跟你们说。”孙哲说。
听到这一消息,老两口的眼泪夺眶而出!当天晚上辗转反侧,一夜无眠。当时,老两口最担忧的是前方医疗物资跟不上的问题,孙哲到雷神山医院后,向父母介绍前线情况时说,“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大连发往武汉,大连政府真是下大力气把我们当宝贝照顾着。”老两口终于放心了。
40多个日夜里收获了一次次感动
走进杨兰娜的家,轮椅、学步车等康复设施都透露出这个家庭刚刚经历过的困境。杨兰娜去年12月接受了腰椎植骨融合手术,整整卧床了一个月,春节前才能扶着学步车自己上厕所。老伴孙裕生今年76岁,去年10月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康复后又因腰间盘突出,行动不便。由于儿媳也是医务人员,还要带孩子,老两口平日就靠儿子送粮送菜。儿子一走,这日子没法过了。“下楼扔个垃圾都做不到,得花钱雇人。”孙裕生说。
“大概是孙哲出发的第四天,市新冠肺炎防控一线医务工作者家属保障工作组就全面开展工作了,无公害的蔬菜、大米、白面、鸡蛋、地瓜、时令水果等生活物资定期供给。”孙裕生说,家属工作保障组给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设立了一对一的联络员,定期联系老两口,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志愿者还上门为老两口理了发。“大连的后勤保障,带给我们精神上的踏实,知道遇到事儿该找谁帮忙了。”
杨兰娜和孙裕生都是大连化物所的离退休人员,化物所的业余作曲家得知两位老人的情况后,还先后将两首他参与创作的歌曲发给老两口欣赏,让他们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相隔千里互相打气
杨兰娜告诉记者,孙哲既是新华医院援鄂医疗队的领队,也是大连医疗队的一名后勤保障人员。肩上的重担虽多,但他很少谈及自己的工作,总是在向父母讲述大连医疗队队员们的感人事迹。杨兰娜只知道,儿子嫌换衣服、消毒浪费时间,就不吃中午饭;水果供应充足,但他怕坏肚子耽误事儿,也不敢吃。说到儿子在前线的生活,杨兰娜哽咽了。
日前,前线传来好消息,援鄂医疗队陆续撤离,老两口也惦记着儿子的归期,“我老伴不让我问,怕我‘动摇军心’”杨兰娜说,儿子也告诉她,现在已经适应了武汉的生活,病号少了,不像开始那么累了。“我让他放心,在前线好好干,家里啥都不缺。”杨兰娜说,她和老伴还通过写信、写诗的方式给儿子加油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