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文大连新闻传媒集团
记者王春燕
一场疫情,给人们提供了“在一起”的时间和空间。有的人,体验了“长相厮守”的浪漫;有的人,把锅碗瓢盆碰出了火星子。因为无时无刻不在一起,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都发生了。最近,记者在大连的各个婚姻登记处,听到、看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故事。
A
疫情期间结婚的更多
猜一猜疫情期间咱大连是结婚的多还是离婚的多?答案是结婚的多。据大连市民政局的统计:2月10日~3月20日,我市实施预约婚姻登记服务。40天,共办理结婚2536对、预约结婚3100对,离婚1451对、预约离婚1650对。
当然,特殊时期,不论结婚、离婚都比平时的数量少。疫情期间,等不及非要出门办结婚、离婚的,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得已的原因。
今年春节期间,疫情让婚姻业务停摆。从1月31日到2月9日,大连的所有婚姻登记处都有人值班,但按照要求不对外办理业务。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月4日,一对新人来到某区婚姻登记处要求领结婚证,无论工作人员如何相劝,就是不能接受“办不了”这个事实。两个人又吵又闹以至于要到有关部门投诉,把一件喜事搞得一地鸡毛。
为什么?原因让人很无奈。这对新人称,这一天是算好的“好日子”,算日子的人说这天结婚,他俩这辈子就能过上好日子。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预约登记的新人很多都是这种情况。
B
对待离婚人们更冷静了
再猜一猜疫情期间离婚的为什么少了?答案是离婚要预约,或者说离婚被疫情防控设置了“冷静期”。据大连市民政局的统计:2月10日~3月20日,全市预约离婚1650对,实际办理离婚1451对。按常理,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预约离婚应该比预约结婚更急迫,但实际恰恰相反。
在沙河口区婚姻登记处,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预约离婚190对,如约离婚70对。让工作人员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天共预约了8对离婚,等了一天最后一对也没来。有一对夫妻预约离婚时迫不及待,极力要求如果有提前办理的机会一定第一时间告诉他们,可当工作人员通知他们可以提前来办手续时,夫妻俩却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和好了,不离了!”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一现象让他们确信,我国修改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时新规定了一个月的离婚冷静期,十分必要,有助于缓解冲动性离婚。
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疫情期间,该区2月份离婚30对,3月份离婚40对。其中,由于3月份房产、银行、公证处等相关部门的复工,政策性离婚占六成。另外,还有25对是没有预约现场办理离婚的,其中政策性离婚也占六成。也就是说,沙河口区预约离婚的190对夫妻,只有不到60对是因感情问题离婚,即70%想要离婚的夫妻没离。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近年来,政策性离婚已经在离婚总量中占了半壁江山。很多家庭为了买房等原因,为了省几万块钱,毫不犹豫地离婚。
在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最不喜欢办的离婚业务,就是政策性离婚。“刚办完离婚手续,接着就咨询什么时候可以办复婚。”工作人员说,“假离婚”连块遮羞布都没有了。发生在2018年的一个真实故事,让工作人员至今仍觉得悲哀。先是小两口来办离婚,过几天是女方父母、老两口来办离婚,又过一些日子姑爷和丈母娘竟然来办理结婚。为了房子,一家人经历了如此一番有失伦理的折腾。
C
生活琐事成为离婚主因
那么再来猜猜,除了政策性离婚,杀死婚姻的第一刽子手到底是什么?答案不是赌博、出轨、家庭暴力,而是生活琐事。
在各个婚姻登记处,记者发现,结婚率年年下降,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口原因,适婚年轻人基本为独生子女,结婚的人变少了;二是社会原因,结婚成本太高,一部分人结不起婚;三是女权提升,女性的独立意识增强,不需要依附男人生活。
而年年上升的离婚率又是因为什么呢?记者了解到,我市目前40~49岁年龄段是离婚的主要群体,他们面临上有老、下有小、养房养车、工作生活等全方位压力挑战,因此生活琐事如果处理不好、化解不开,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是,由女性提出的离婚占80%。在当前离婚不分年龄、老中青三分天下的情形下,没有孩子的年轻人和孩子成家立业的老年人离婚最坚决。记者在婚姻登记处了解到,年轻人会因对方把落发直接扔进马桶而吵架离婚;老年人离婚都有相似的口头禅:“我这辈子受够了”;而中年人则因为孩子而延后离婚,因此出现了中考后和高考后两个离婚高峰。
近年来,有一个离婚原因虽然不占主流,但却越来越多,那就是父母干涉离婚。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曾为一对90后小夫妻办离婚,两个人都说感情很好没有任何矛盾,但遗憾的是双方父母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各自逼着自己的儿女离婚。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离婚的原因五花八门,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不可能的。”而从统计来看,94%都注明感情不和、三观不同。“什么是感情不和、三观不同?这种说法太笼统了吧。就我们观察而言,就是互不相让、互不理解、互不包容,其结局就是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