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按下了重启键,大连的援鄂医护人员全部结束隔离休整,回归家庭和工作。我们的生活是会恢复常态,还是会发生一些永久性的改变?这场突如其来,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波及面最广的疫情,会留下怎样的“后遗症”?
有人认为,疫情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性格,让我们不那么匆忙。
时光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情追着,总觉得时间变快了。这场疫情,或许会“把我们从时间推动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过去的两个多月人们习惯了慢生活,不再赶公交,不用卡点见客户,甚至连起床、刷牙、洗脸、做饭这样的日常,也变得慢吞吞。
生活里突然增加了大把时间,把买了好久却没时间看的书拿出来看完,把电脑里攒了几年的照片处理一番,一直想写的文章终于有时间写出来,就连那个看不顺眼发了上百次誓要整理的衣柜,也没有理由继续拖延了。
有人认为,疫情可能永久性地改变我们的一些生活习惯,此前喊了好多次却总没真正养成的习惯。
12年前非典肆虐时就提倡分餐和光盘,使用公筷公勺,吃多少点多少,疫情过后,这样的习惯终于落地了,而且是毫不排斥地自觉遵守;我们比以前更加注重洗手,时间更长,洗得更仔细和彻底;我们对戴口罩已经很习惯了,尤其是去人多的地方,如果不自我保护心中会觉得忐忑;面对挤满人的地铁和电梯,我们不再会拼命追赶,把自己挤成纸片人,去争取那两三分钟。
人类是善于遗忘的动物,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但这一次,在我们看到了那么多深夜的哭泣、来不及说出的再见,看到了义无反顾的奔赴、不计报酬的付出之后,还会无动于衷吗?一个最重要的认识就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包括亲人、朋友、家庭、健康,原来是那么容易失去。所以,应该有更多的人懂得珍惜,珍惜平静的生活、健康的身体,珍惜和孩子共处,珍惜爱人做的一顿饭,珍惜随心所欲地走动。
一个近些年没轻折腾的朋友,跟几个哥们在乡下包大棚,这些天忙着翻地、压苗、剪枝、搭架。他说,在阳光下摆弄土地,浇水、松垄,看前一天才栽下的小苗,第二天就抽出了叶子,觉得特别踏实。以前晚上睡不着,早晨起不来,吃啥都不香,现在干一天体力活,头一挨枕头就睡了。生活变得简单,每天不过是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晒晒阳光出出汗,倒是从未有过的舒服。
这会是一种普遍的“后遗症”吧——生活可以很简单。疫情让我们几乎断绝了面对面的社交,许多事情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可以解决。没有那么多非赶不可的工作,没有那么多非见不可的人,也没有那么多非去不可的聚会。而在过着简洁生活的同时,我们发现,这样的日子更有助于关注内心,学会与自己对话,掌握一两样可以在一个人独处时让自己过得十分愉快的本事,读书、听音乐、画画、书法、做手工,包括在厨房里折腾出各种花样,这样的“后遗症”会让人更有韧性,余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