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凌晨3时,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分流航班起飞后,大连周水子边检站边防检查处民警徐超拨通了北京边检总站指挥中心的电话,将最后一批入境人员信息报送北京边检后,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径直走向单位休息室,在沙发上睡下,因为天亮以后还有新的工作等待处理……
这是大连周水子边检站边防检查处民警们工作的一个缩影。像徐超一样,他们中的大多数是“80后”,上有老、下有小,是家里的顶梁柱。然而,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工作开展以来,身边的同事却成为了陪伴他们时间最长的人。
从第一名旅客入境到最后一架航班离开,大连周水子边检站作为边检系统东北地区区域性数据分析排查中心,需要向市防控指挥部、海关、卫健委等部门不间断推送人员动态信息,为各部门开展联防联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面对冗杂的人员数据,民警们需要逐一进行统计整理,特别是大连成为北京部分国际航班第一入境点后,入境人员的成分更加复杂多样,工作到凌晨两三时成了民警们的常态。
执勤二队民警张芳宁是一位“95后”的女孩,刚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她,几天前被组织批准“火线入党”。3月25日,张芳宁在为旅客办理入境手续时,由她办理的一名旅客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第二天,该旅客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张芳宁也成为了大连首例境外输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得知消息后的张芳宁并没有惊慌,她积极配合防疫工作人员梳理患者行程轨迹、进行隔离观察。在被问到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是否感到害怕时,她平静地回答:“身处救治一线的医护人员比我危险得多,我只是做了一名警察应该做的。”
后勤保障处民警马一莎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疫情来了,还在家里休产假的她拨通了单位的电话,“我曾是一名军医,大家没有比现在更需要我的时候了,我请求归队。”第二天,她就出现在了口岸现场,全权接管了全站消毒防护的工作,为单位发热隔离的民警做医学观察。几天前,下班回家后的马一莎突然发现自己刚刚半岁的小儿子精神不振,体温高达38.9℃。“是防护不到位?还是消毒不彻底?或者是……”千万种思绪涌了上来。那一夜,她在煎熬中度过,直到儿子的体温降了下来,排除了新冠病毒感染后,她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泪水再也不受控制……
舍小家,为大家,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守住全民抗疫的阶段性成果,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大连边检发生,从前台查验到后台核查,再到后勤保障,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有边防民警国门前冲锋陷阵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