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典?什么是经典所具有的真正品质?什么是衡量经典的基本尺度?撇开那些关于古典价值的陈词滥调,我的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经典就是那种能够扛住时间磨损的钻石文本,它越过纷乱的岁月,保持着自己的微光,像星辰一样,恒久地照耀我们。它以自身的存在告诉我们,有一种东西叫做永恒。
经典向世人提供了灵魂营造的要素。澳大利亚悉尼西区的各个火车站点,曾经被中学生流氓所占据,吸毒、性交和斗殴事件频繁发生。警方和铁路管理当局都束手无策。最后由一位文化策划师提案解决了问题。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在犯罪率高发的车站,每天24小时播放莫扎特音乐。铁路当局为此购置并安装了相关设备,但所有人都对此举的效果深表怀疑。一个月后,奇迹悄然发生了,火车站犯罪率急剧下降。这是音乐经典改造人性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向我们证明了经典和灵魂的密切关联。
经典的这种非凡属性,就是它的价值证书,也是它获得敬意的理由。在我的个人阅读史上,经典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容量,如果可能,剩下的三分之一,也应该完全交给经典。可惜我无法做到这点。尽管许多流行物企图装扮成经典,但它们最终会被时间的水流冲走,甚至不留下任何痕迹。
大众文化的垃圾效应,根植于艺术趣味的普遍低下。鉴于平民教育缺乏“美育”环节,大众美感无法通过正常方式塑造,以致文化消费者丧失对美的基本感知力。任何一种低端的噱头,如明星绯闻、关于财富的梦想、毫无节制的暴力,都能戳中公众的“美点”,点燃他们狂热的消费激情。这种消费格局也诱导文化工作者,鞭策他们从事垃圾生产,以谋取高额利润。
这场景是对经典文本的最大讽刺。经典强大而脆弱。在消费时代,它被大面积的泡沫式垃圾所吞没。
经典的另一困境在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一张精致而矫饰的面皮而已。它的唯一功能,就是被用来张贴在不自信的脸上,令其散发出文化、文艺和文雅的气息。
文化制造商洞察了人性的这种弱点。他们制作数千元一套、豪华包装的“经典丛书”,以礼品书的形态进驻私人书房,陈列于黄花梨、红酸枝或鸡翅木的书橱,并因射灯的照射,闪烁着华贵雍容的光辉,并说出对主人的无限赞美。但书的主人却从未翻阅过这些经典。它们被悬置在书架上,完全丧失了被阅读的契机,成为世界上最沉重的装饰品。文/朱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