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上升,越来越多爱好运动的市民选择走出家门,爬山、跑步、骑行等强度较高的运动又被捡了起来。近期,媒体报道了多起学生跑步猝死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如何避免因运动诱发的猝死?现阶段如何开展运动?戴口罩时能否进行剧烈运动?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多地发生学生跑步猝死事件
据媒体报道,4月24日,河南一名初三学生返校复课后在体育课上跑步时发生猝死;4月30日,湖南一名初三学生在体育课上跑步时发生意外猝死。两名学生跑步时都戴了口罩。
年轻生命的逝去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近期,多地叫停体育课戴口罩。长沙市教育局表示,户外开展体育活动(课间操、体育课、体育训练等),在保障安全距离的情况下,师生一律不戴口罩。此外,海南省教育厅也发布通知,提出各地各校在组织学生上体育课和开展体育活动时,人员之间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不戴口罩。
多种情况下运动可能导致猝死
据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兼心内科主任张树龙介绍,我国每年有54万人死于心脏猝死,这部分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是心力衰竭、冠心病等心脏病患者,还有一部分人群,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如离子通道病患者,平日无症状,猝死是其患病的第一表现。
张树龙表示,从诱发猝死的原因看,心室颤动占85%以上,部分与运动有直接的关系。据其介绍,对于冠心病患者,运动容易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引起室颤;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运动可能导致流出道梗阻;对于一部分主动脉瓣狭窄病人,运动可能导致狭窄加重;对于离子通道病患者,部分运动会诱发室性心动过速。以上四种情况都可能导致猝死的发生。
此外,张树龙还指出,在疫情期间,口罩是人们必备的防护用品,在休息或常规运动时,戴口罩对身体的影响较小,但在剧烈运动时,口罩会导致呼吸不畅或缺氧,增加心肺负担,如果运动者存在潜在的心脏病,容易增加猝死发生的概率。因此他不建议在剧烈运动时戴口罩。
现阶段运动更应循序渐进
那么疫情期间如何科学开展运动?张树龙表示,在经历过很长时间的休息后,各类人群应该循序渐进地展开运动,由低、中、高三种强度逐步推进。每次活动必须保证在耐受的范围之内。最好学会掌握自己的脉搏情况。如果要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可以到人少空旷的地方,最好保持2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如果周围有人,可以与别人保持平行的状态,避免飞沫传播;对于有心脏病的人群,一定要在专业运动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医生的建议开展适合自己的运动。
张树龙还指出,心脏猝死是可防可治的,首先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社区、学校、商场等大型公共场所配备AED,有助于对发生心脏猝死患者,在黄金8分钟内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另外,对于重点人群和高危患者,特别是曾发生过猝死的患者,采用植入式心脏除颤器也是预防猝死的重要手段。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黄凤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