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大连与生俱来的历史基因,创新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浪漫是特有的城市气质,海湾是得天独厚的资本。大连2049城市愿景规划(草案),为公众呈现了城市的未来“画像”:开放创新之都,浪漫海湾名城。
大连未来是什么“模样”?剧透!这就是我们即将步入的全新城市。
关注1空间从何而来?
基于大数据分析看城市空间关联,大连总体呈“中心集聚、外围相对独立”的模式,因此当前城市空间从中心向外围的大尺度、跨越式拓展并不具备现实基础。那么,未来的空间发展策略是什么?
关键词解读
强湾聚心
聚焦大连湾建设,使其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活力。强湾策略以打造大连“国际化、区域性”的高端功能集聚区为目标,通过现状提升与近远期建设相结合的思路,推进滨海路(旅顺南路——临港路段)建设,实现大连湾全线贯通。聚心策略以塑造湾区活力为目的,打造多处商业中心、文化艺术场所、公园广场等活力共享空间,丰富各类文化消费活动,集聚湾区人气。
廊道生长
以哈大、高新-旅顺南路、甘井子-旅顺北路、开发区一庄河四条主廊道为骨架,以快速交通串联城市四大板块,实现城市核心功能从大连湾向外有机生长。其中哈大廊道,经大连站、周水子机场及北站向北延伸,提高大连城区链接区域的能力;高新园区-旅顺南路廊道是中心城区西向延伸的主轴,由高新园区向西拓展,是创新经济培育与发展的重要承载空间。
一核四城
文化老城包括中山区、西岗区及沙河口区,是大连文化底蕴最为深厚、人文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定位为历史文脉的传承、城市更新的示范区。枢纽新城以甘井子区为核心,是大连对外交通最为便捷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城区,定位为城市新动能的承载区、开放链接的枢纽区。创新新城包括高新园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部分,是大连最具科创活力的新城区,定位为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智造新城为金普新区的南部,定位为大连市自由贸易的先行区、产城融合的样板区。
四个片区
旅顺历史文化片区围绕康养旅游、生命健康产业,打造成为面向东北亚的文化旅游城、生命健康城。普湾战略发展片区定位为大连战略性的改革试点地区,近期注重战略预留,探索未来城市建设的新模式。西部产业协同片区包括瓦房店和长兴岛地区。打造成为大连高价值产业转型的代表地区,形成战略产业集聚地、产业提质的示范区。东部休闲旅游片区包含普兰店区、庄河市、长海县三个化产业,形成现代化的产业示范区。普兰店区定位为高品质的城乡统筹地区。庄河市定位为区域引领性的绿色经济示范地区。长海县定位为国际化的魅力旅游岛。
交通
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通过烟大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哈大高铁、沈大城际等支撑城市对外直连直通,满足居民多种出行需求。
梳理轨道线网层次,明确不同层次轨道线网功能。一是轨道快线强调直连直通,强化外围枢纽同城市核心区枢纽便捷换乘。二是轨道交通重点提升核心区的覆盖密度和服务水平,通过加密核心区轨网密度,实现轨道站点500米覆盖老城60%的居住与就业人口,核心区城市轨道密度达到1公里/平方公里。三是中运量公交系统组织外围地区公共交通,重点强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旅顺及高新园区等片区的中运量公交支撑片区廊道拓展功能。
建设“一环、两横、三纵、四联”的高速公路网。
建设海上快速交通,作为城市交通出行选择的补充。重点建设大连湾航线和小窑湾航线两条海上快速通道。
关注2美丽大连城市魅力从何而来?
城市魅力方面,历史的发展轨迹奠定了大连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同时特殊的地理区位与山海格局塑造了大连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大连关注全域生态体系的构建与绿色城区的打造,提升人居环境品质;通过特色的城乡风貌与幸福宜居城区构建,全面提升美丽大连的城市形象与魅力。
关键词解读 一廊四区
严保全市生态空间。市域核心生态空间比例不低于13%,作为保障和维护全市生态安全的底线。在刚性管控的基础上,划定“一廊四区”的核心生态空间,弹性化、差异化地实施生态保护建设。“一廊”即滨海生态廊道,以沿海防护林及海岸带为主构建沿海生态轴线,严控海水入侵,加强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保护沿海滩涂湿地。“四区”指四处生态涵养区,包括北部千山山脉水源涵养区、西部滨海资源保护区、南部丘陵地质保护区和东部海岛海洋生态保育区。
可呼吸的绿色城区
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的三级公园体系,为市民提供更多健康休闲场所。让90%的居民可以步行500m到达公园,并建设包括沿湾活力绿道、环山运动绿道、滨河漫步绿道、进山休闲绿道在内的4类绿道,连通各级公园,形成“可呼吸的绿色城区”。
文化地图
突出城区的全面保护和重点更新。围绕青泥洼——天津街、胜利桥北、东关街、太阳沟等历史地区,塑造有底蕴、可识别的文化街区;选取大连机车厂、大石化等印记鲜明的工业遗址,更新成为有价值的创意街区;选取香周路、滨海路、鞍山路、中南路、中山路、长春路、鲁迅路、西南路、五一路等多条充满历史价值与记忆承载的街道,重现有风情、有特色的文化主脉,最终形成两类街区、多条线路、多个节点构成的文化地图。
强调湾区的功能转型和空间优化。基于工业腾退,打造梭鱼湾市级中心与泉水湾、和尚岛两个区级中心;围绕滨海路贯通,形成5大滨海观光段。
15分钟生活圈
构建15分钟生活圈,打造全面覆盖、功能复合的公共活动网络,激发社区活力。其中城镇社区生活圈以步行15分钟基础服务可达为标准,服务范围3-5平方公里,服务5万~10万人。
关注3开放的底气从何而来?
历史上大连是一个“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的城市。开放是大连与生俱来的历史基因,融进这座城市的骨血,成为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当今全球链接的时代,开放决定了一个城市的能级与定位。未来的大连将建设成为亚太对流枢纽,打造更加开放的国际门户。
关键词解读 “一小时商务圈”
大连正在以战略眼光,全球视野谋划东北亚开放合作新格局,建设与东北亚主要城市,以及全球重要城市快速便捷通达的枢纽体系,建成东北亚“一小时商务圈”。其中,国际商务交往平台重点强化人民路-中山路沿线、星海湾商务区的国际功能集聚与商务服务能级,推动大连湾国际化功能的整体升级。国际文化交往平台重点引导中山广场、棒棰岛、周水子机场周边等地区国际文化要素。
“冰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航空方面将建设服务辽中南城镇群,链接东北亚乃至全球的区域航空枢纽。推进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致力于打通以大连为起点贯穿北冰洋的“冰上丝绸之路”航线。
“大连自由贸易港”
建设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枢纽港口,打造东北地区的重要口岸。以辽宁港口整合为契机,明确大连港口群和港区功能分区,打造“一岛三湾”综合运输港区、长兴岛、太平湾三大重点港区。全力推进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建设,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区域交通链接
推进渤海海峡通道,建设公铁复合走廊。改变大连交通尽端格局,提高大连的区域交通链接能力,实现2小时可达青岛、5小时可达上海。规划建设烟大——哈大铁路通道、新增沈大城际,并于金州湾机场陆侧设机场新区站,远期预留沈大城际机场联络线,强化空铁联运。
“国际化生活圈”
大力引进国际人才,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层次人才管理制度。完善国际化服务设施,围绕市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外资500强分支机构集聚区等建设国际社区,引入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设施,建设国际化生活圈。
关注4创新的驱动力从何而来?
创新,是大连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公众最大的期待。大连将建设创新策源中心,打造更有活力的区域引擎。这里将成为创新企业培育地、创新人才向往地、创新空间展现地和创新氛围示范地。一片创新的热土,未来可期。
关键词解读 “校区-园区-城区-景区”
激活大连创新,首先要关注源头创新,建设创新技术的策源地。此外,搭建“基础研发、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全流程创新链,并以城市未来产业体系为基础,在大连全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创新企业的培育地。在大连全域建设多元化的创新空间,搭建“校区-园区-城区-景区”的创新载体。在凌水、开发区大学城等校区周边发挥高校的知识外溢、校办企业带动作用,鼓励高校人才兼职和创业,形成浓厚创业氛围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等。
“四个T”
面向未来,大连产业发展应锚固既有产业优势,提前谋划战略性产业布局。一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消费品工业等产业为核心,通过存量改造、增量优化的递进式发展战略,延长产业链,锚固其在“大连制造”中的支柱地位,着力打造智能制造、绿色石化、中高端消费品。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围绕信息技术(IT)、生命健康(BT)、新能源(ET)、新材料(MT)等四大领域,重点投放、前瞻布局,引领大连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空间上以高新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引擎,带动全市新兴产业的发展。
X个未来产业
面向2049打造X个未来产业,围绕新技术发展趋势,紧眼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统筹推进新一代通讯技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布局数字金融、区块链、量子通信、海洋经济等前沿领域新兴产业,积极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的产业高端化竞争,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融合应用。
东北亚服务业中心城市
构筑新时代“大连服务”发展战略优势,把大连建成东北亚服务业中心城市。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推动“大连服务”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积极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促进5G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区块链、数字家庭等新产业技术研发及其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转化应用;依托互联网平台发展新电商O2O模式,提升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资源配置能力,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进工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进程。
创新人才向往地
围绕创新链,大连将建立全过程的创新服务体系。实行精准的人才引进政策,打造面向全国的创新人才向往地。
鼓励创新创业,激活民营经济。通过降成本、配服务供空间、搭平台等方式提振民营经济活力,通过财政补助、产权改革、针对性服务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针对大连市创新本地转化相对薄弱的现实问题,大连将推进“产学研”联动,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提供空间保障,建设创新空间的展现地。将高新园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为产创融合的核心空间。高新园区强调“西拓北延、差异发展”,空间上向西拓展至旅顺,向北延展至渤海侧,推进英歌石科学城建设,促进产学研要素在空间上就近集聚,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多元化创新圈
围绕四区融合,大连全域打造多元化创新圈。其中校区型创新圈强调高校的创新输出与成果转化,每个创新圈至少拥有1-2处大学或科研机构,建设1处含孵化平台、共享实验室、联合办公功能的综合性、低成本共享空间。城区型创新圈突出便捷和低成本优势,结合轨道枢纽布局低成本生活空间和办公空间,每个创新圈打造1处有活力的公共中心,提供充足的公共租赁住房。园区型创新圈鼓励园区内企业的合作创新,建立产业联盟,每个创新圈至少建设1处展示交流平台和研发服务平台。
关注5城市文化气质从何而来?
大连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既有海洋城市的大气磅礴,也有时尚之都的浪漫气质。未来的大连将通过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塑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魅力、营造文化生活、树立文化自信等方式,不断提升大连城市文化品质。
关键词解读 人文四城
打造体育之城。塑造以足球、马拉松为代表的城市体育品牌,举办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体育赛事;完善体育设施,倡导市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打造大学之城。以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之城为目标,对标国际知名大学城,全面优化高新园区、开发区、旅顺口区、普湾、庄河等大学城的空间布局,保证大学周边地区科研创新空间。
打造艺术之城。推动“名牌名品名人”的文艺三名工程,鼓励名人名家创作展现大连特色的文艺作品,宣传并弘扬城市文化;完善艺术文化设施体系,结合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完善公益性、综合性的文化场馆布局。
打造商务会展之城。强化以夏季达沃斯、国际服装展、国际艺术博览会等为代表的国际会议活动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创产业集聚地
大连将依托城市影视产业基础,推进影视传媒产业发展;汇聚创意设计资源优势,打造大连设计品牌。结合大连优势,在船舶设计、冶炼设备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塑造大连设计品牌。扶持本土作家、本土企业文艺作品创作与生产;鼓励本土化的特色文创产品创作与生产,加大对特色工艺品和老字号产品扶持力度,突出大连本土文化特色。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加强全媒体建设,建设新闻出版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推动动漫游戏业、文化旅游业、影视演艺产业、文化会展业等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文化+旅游”“文化+消费”“文化+电商”等文化产业新业态。
“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依托“山”的资源,打造温泉健康山区。挖掘北部山区自然生态条件及温泉资源特色,推动休闲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将冰雪温泉旅游品牌进一步凸显。彰显“海”的魅力,塑造滨海风情。结合滨海自然景观、特色海岛及休闲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富有滨海景观魅力与休闲旅游价值的沿黄海魅力滨海带,积极推动长海民航机场建设。用好“湾”的优势,建设美丽海湾。通过山、海、湾等品牌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产品,积极开展旅游推广活动,建设世界知名的滨海旅游胜地。
区域特色消费中心
大连将完善老城商圈建设,鼓励新零售发展、推动业态更新,进一步提升老城消费能级;同时,补足新城消费设施,建设等级化、网络化的商业设施体系;此外,还将建设新锐消费街区,结合历史文化资源,植入多元新型业态,建设特色消费空间。
未来的大连,还将以自己的文化自信,建设更年轻、更有活力的城市。这座城市将提升城市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城市文化馆、图书馆服务管理水平,推进城市文化中心建设。还将关注对外节庆交流,包括每年举办不少于10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等。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辛敏娟 齐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