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广电总局组织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和耀客传媒、尚世影业共同出品的重点抗疫题材时代报告剧《在一起》正在北京、上海、无锡等地拍摄。该剧以“抗疫”期间各行各业真实的人物、故事为基础,还原小人物在大环境下平凡善意的举动。从5月18日到20日,出品方举行了横跨三地的探班活动,邀请全国主流媒体共同见证作品的拍摄过程。共同参与《在一起》不同单元故事创作的导演沈严、滕华涛、刘江、汪俊和演员雷佳音、杨洋、靳东等分享了他们的感受。
A
“反季节”拍摄 高温中裹棉服表演
目前,全国多地已经进入夏季,“反季节”拍摄成为了各个单元主创们遇到的最大难题。无论是刘江执导的《搜索》单元,滕华涛执导的《同行》单元,还是汪俊执导的《方舱》单元,主演们都要在三十几度的高温中裹上厚厚的棉服或是穿上防护服来表演各自的角色。
B
涉及医学知识 严格遵循专业要求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剧中会涉及很多防疫和医学方面的专业情节,这也是在拍摄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部分。据悉,《在一起》的每个单元故事都会有相关的专业人士跟组指导,防护服什么时候穿,什么时候脱,什么时候戴N95口罩,什么时候戴普通口罩,什么时候戴手套,都会严格地遵循专业要求。
在谈到《在一起》这个项目的筹备过程时,上海文广影视集团副总裁陈雨人表示,“这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主导、国家卫健委和上海市委宣传部全程全力支持的一个项目。大概在电视剧拍摄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就是当年策划,当年完成剧本,当年摄制,当年播出。”
C
多地同时拍摄 有望10月份播出
疫情之下,反映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书写平民英雄,讴歌奉献精神……这些是《在一起》不同单元故事共通的主题,“整部剧10个故事中的主角所涵盖的职业比较丰富,包括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等,希望通过这部剧还原普通民众为抗击疫情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传达出我们作为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陈雨人说。
“时代报告剧”是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提出的一个概念,即以较快速度创作、以真实故事为原型、以纪实风格为特色的电视剧作品。《在一起》的制作方式参照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每两集一个独立故事,全剧总共10个故事20集。目前该剧正在多地同时紧张拍摄,有望在10月份播出。综合新华社、《新京报》消息
靳东:穿防护服认不出谁是谁
靳东说,“我们拍摄时,因为(穿着防护服),所以确实只有景别推得特别近的时候,才能看见对手演员的眼睛。事实上我们百分之六十、七十以上的拍摄,除了能够看到(对手演员)防护服上写的名字:院长胡庆生、职务后勤处陆涛,护士长吴瑾,护士某某某外,根本就不知道对面谁是谁。对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去感受医护人员在武汉时期的状态。至于什么景,能不能看到我的眼睛,我觉得已经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来接受人物和角色,去演这个戏的过程,已经大于什么景别,是不是能看清我的眼神。”
雷佳音:自我代入“失业了”
20集的抗疫题材时代报告剧《在一起》中,雷佳音在沈严执导的《摆渡人》单元演一个快递小哥。他的戏份4月就杀青了,但为配合媒体探班专程从北京赶到了上海。下了火车“脸也没洗,头也没洗”直奔现场的雷佳音,看到座椅按采访模式摆放,有点愣地问了一句:“不是吃饭聊吗?”没有边吃边聊,倒也没影响到雷佳音随和坦白的交流风格。他坦承自己“偏老年人性格”,没用手机点过外卖叫过车,与快递小哥接触很少,演的时候就想象雷佳音不是演员了,他失业了,去干快递了。他和沈严聊完剧本后一致认为这次得克制了演,去“雷佳音化”,把自己当成普通的一个符号完成这个故事。
杨洋:提前进入医院体验学习
杨洋为了能够更好地进入角色,提前进入医院进行了体验学习。前期的体验在实拍中很好地带动了表演,一场情绪戏中的瞬间爆发也打动了探班的众多记者。
此外,为了还原真实场景,近80%的戏份,演员们都要戴上口罩拍摄,只能靠眼睛演戏也成了他们在表演上最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