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心脏病学诞生的背景与近年来肿瘤和心血管学科飞速发展密不可分。首先,随着近年肿瘤诊疗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基因组学指导下精准治疗的推进和实施,肿瘤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癌症逐渐以一种“慢性病”的模式存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新增的癌症患者达到了1810万人,预测到2025年,全球每年新增患癌病例将增至1900万,到2030年将增至2200万,到2035年将增至2400万,而五年生存率,即患病5年后仍存活的人数估计能达到4380万,部分早期癌症患者经过正规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仅以乳腺癌为例,在2010-2014年确诊癌症的女性中,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乳腺癌5年生存率已经分别达到89.5%和90.2%,中国也达到了83.2%。
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手术等抗肿瘤治疗手段所致的心血管并发症日益凸显。随着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导致的心力衰竭、高血压、血栓、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相关研究及报道也越来越多。例如,曲妥珠单抗单药治疗导致的LVEF下降发生率约3%-7%,在转移性乳腺癌中联合蒽环类药物化疗发生率则高达27%。放射治疗可引起心脏及心脏的亚结构的非特异性损伤,主要包括心包炎、心包纤维化、弥漫性心肌纤维化和冠状动脉疾病等。尽管先进的放疗技术的应用可降低其发生率,在接受左侧胸部和/或乳腺放射或放射治疗的患者中,明显增加了发展为冠心病以及瓣膜功能障碍的风险。接受头部和颈部放射治疗的患者患颈动脉疾病、中风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加。一般情况下,这些迟发性毒性多在暴露后数年至几十年出现。据估计放疗后5-10年,放疗导致的心脏疾病发生率在10%-30%之间。
肿瘤与心血管疾病存在诸多共同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导致很多癌症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研究显示有近半数肿瘤患者死亡于非肿瘤原因,心血管疾病是其主要死因之一,同时两者治疗间的相互干扰成为潜在医疗问题。此外,有研究发现,化疗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左室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启动心衰常规治疗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恢复及心脏事件的减少密切相关。因此,对于肿瘤患者,临床医生不仅关注肿瘤治疗的有效性,也越来越注重心血管合并症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肿瘤学科和心血管学科的迅猛发展使得单一学科的医生很难快速掌握对方学科的诊治进展以及其给相关疾病带来的预后变化,进而影响对某一种治疗合理性的综合判断。学科间交叉知识的掌握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显得愈发重要,相关知识的培训甚至交叉学科专科医师制度的建立显得愈加必要。
基于上述临床背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应运而生。世界各地的心脏病学和肿瘤学组织认识到对于肿瘤患者的诊治,多学科领域协作的重要性。2000年国际上首个“肿瘤心脏病学病房(onco-cardiology unit)”在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建立。2009年,北美国际肿瘤心脏病学会及加拿大肿瘤心脏病学网相继成立,麻省总医院、梅奥诊所、克利夫兰诊所等著名的综合医学中心和肿瘤中心纷纷成立肿瘤心脏病门诊及相关诊疗项目。美国心脏病学会在2015年征集100多个心脏中心统计数据表明,有30%中心成立肿瘤心脏病学专科门诊及12%中心准备成立。结合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设定合理的评价与干预策略,解决这一临床问题,进而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从中获益。
2016年6月5日,以张运院士为代表的国内心血管、肿瘤等多学科专家在大连共聚一堂,召开了第一届中国肿瘤心脏病学专家研讨会。为肿瘤心脏病学确立学科定位与命名,并在诊断、治疗、研究、预防、宣教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划蓝图,发布“肿瘤心脏病学大连倡议书”。在随后的几年中,肿瘤心脏病学得到了肿瘤学、心脏病学、放疗学、血液病学、影像学、药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专家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外专家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多学科交叉协作,紧密配合,以患者为中心建立联合诊疗流程和体系,使患者明显获益,目前已在全国近20家医疗中心开设了肿瘤心脏病学门诊。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纷纷开设肿瘤心脏病学专场,通过各级论坛及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提升肿瘤及心血管病医师的防控意识及相关培训。建立中国肿瘤心脏病学网站,普及推广肿瘤心脏病学防控理念,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关注和支持。2018年,肿瘤心脏病学写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的第九版内科学教材,多部肿瘤心脏病专著陆续出版。2020年即将发布肿瘤心脏病领域多部指南及专家共识。肿瘤心脏病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相继发表,受到国际学会及顶级刊物的高度认可及关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投身于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中,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抗癌协会、CSCO等学术组织相继成立了专门的肿瘤心脏病学学术组织,推动中国肿瘤心脏病学纵深发展,提升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改善癌症幸存者预后,延长生存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大连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医院结合诊疗技术发展现状及临床工作需求,搭建创新平台,与肿瘤科、血液科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引领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在全国首创肿瘤心脏病学门诊,搭建相关诊疗体系。组织举办了首届中国肿瘤心脏病学会议(现已连续4届),开设全国首家肿瘤心脏病学门诊,出版中国首部肿瘤心脏病专著《肿瘤心脏病治疗手册》,发表首篇肿瘤心脏病教学论文。夏云龙教授和刘基巍主任引领的肿瘤心脏病学团队创新工作经历4年的努力,已经获得国际认可,代表中国权威学会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JACC Cardio-Oncology》做领导者述评,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 Eur Heart J 及 J Am Coll Cardiol 发表专题文章介绍该中心工作。夏云龙教授被聘请为仅有的2本国际肿瘤心脏病学杂志《Cardio-oncology》副主编、《JACC Cardio-Oncology》国际顾问,学科影响力蜚声中外。
为进一步促进肿瘤心脏病学科茁壮成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肿瘤心脏病学学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CACA)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肿瘤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肿瘤心脏病学组、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老年肿瘤分会(CGOS)肿瘤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大连心脏病学会、三度医学-中国肿瘤心脏病学网,共同发起倡议:拟定每年6月5日为肿瘤心脏病日,旨在加强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群体对这一临床问题重视度,改善癌症幸存者预后,延长生存期,使更多的临床患者获益。
展望未来,期待强化肿瘤心脏病学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依据;开展多中心协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建立病例登记数据库;促进各类型与各级别医院的肿瘤心脏病患者筛查与预警机制建立,以及干预措施建议;设立肿瘤心脏病学的教育教学规范,以及相关专科医师的设立;通过会议、网络及媒体等多种渠道积极推广传播肿瘤心脏病学知识及防治理念。期待各学科专家通力合作,共同促进中国的肿瘤心脏病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值此肿瘤心脏病学学科命名与定位4周年之际,回顾四年来的“星火燎原”,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会扎实前行,为更多的肿瘤心脏病患者带来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