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捕捞船深夜非法捕捞“碰海者”现捞现卖 事发东港商务区海域,督导员面临“劝不住、驱不走”的尴尬)
眼下,正值休渔期,而在东港商务区海域时常在深夜出现非法捕捞船只,面对海岸生态环境保护督导员的劝阻和驱逐,对方不为所动。除了捕捞船只,那些白日里身着专业设备“碰海”的个人也让督导员操碎了心,为此他们不停巡逻,日行近3万步。6月5日记者来到东港商务区海边发现不少“碰海者”随身携带着电子秤现捞现卖,面对督导员的巡逻和劝阻,他们自言有应对之策。
(面对巡逻人员,“碰海者”穿戴潜水设备在堤坝上休息)
现象:休渔期捕捞船深夜出现在东港商务区海域
6月4日深夜11时30分许,老张和工友仍在东港商务区巡逻,在距岸约百米远的海里,闪亮的灯光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又来了!”老张和工友立即驾驶冲锋舟出海,那是一条捕捞船,眼下正值休渔期。
在接近捕捞船时,老张和工友试图通过呼喊将对方驱逐,但是船上的人依然在忙着收笼子。“我们想再靠近时,他们拿起篙板冲着我们,甚至几次要撞船。”老张说。现场的几段小视频记录了当时的部分情形,视频中老张等人乘坐的冲锋舟与捕捞船距离最近时只有一米,而在另一段视频中出现“开船来撞我了”的声音。
6月5日深夜,当在岸边再次发现有捕捞船出现在东港商务区海域时,老张报了警。
规定:岸边管理告知“禁止下海捕捞海产品”
老张,是东港商务区海岸生态环境保护督导员,除他之外还有3个人常年专职负责东港商务区海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事宜。
在东港木栈道多处矗立着蓝色的告知牌,上面是大连港东部地区搬迁改造指挥部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发出的《大连东港商务区海沿线管理告知》,告知中第一条写着“海洋资源属国家所有,未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个人禁止下海捕捞海产品”。眼下,老张等四人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此。
“进入休渔期后,尤其忙了起来。”老张说,他的手机里记录了多段在深夜驱赶非法捕捞船只和人员的短视频。
背后:督导员日巡三万步止不住“碰海者”
除了深夜里的“偷海者”,老张说白日里那些出现在海边的“赶海者”更让人操碎了心。他告诉记者,这些“赶海者”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岸边礁石和堤坝上“赶海”的人,二是身着专业潜水设备“碰海”的人。对于前者,除了提醒注意安全外,老张等人并不会多干预,他们重点巡视的是下到海中“碰海”的人。“这里禁止下海捕捞海产品,尤其现在是休渔期,而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问题。”老张告诉记者,此处是填海区域,没有天然海滩,近岸水深能达30米,堤坝又陡又滑且有空隙,往年出现的溺亡事故已经敲响了安全警钟。
为此,督导员们不停地巡逻劝阻。手机软件显示,他们近期每日的步行数都近3万步。
探访:单靠督导员劝阻收效甚微
6月5日14时许,正值退潮,记者来到东港商务区,尽管木栈道的围栏上随处可见“禁止攀爬 禁止垂钓”的提示牌,但是在堤坝上,不少人已经穿戴好专业潜水设备准备下水。
记者随督导员的冲锋舟一同出海,面对督导员的劝阻和驱赶声,捕捞者有的会充耳不闻,有的会在督导员靠近时上岸,穿着装备在堤坝上休息,而待督导员离开时,他们又下到海中。“我们的矛盾和尴尬就在于此。”老张说,东港商务区海岸从东到西全长有六七公里,无论巡逻是在木栈道上还是在海中,一圈下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很多时候前脚走后脚他们就下去了”。另外,因为缺少执法权和处罚权,单靠劝阻收效甚微。
督导员劝阻了近20名“碰海者”,这些人中不乏有熟悉的面孔,老张说,周末这个人数会多上好几倍。
说法:一边承认极其危险一边“有什么捞什么”
在岸边,记者注意到有“碰海者”正在出售刚捕捞上来的海产品,其中一人带来的三个像水桶一样的容器已经被装得满满的,他自带着电子秤,以5元/斤的价格向过往游客出售海蛎子,并表示还有固定的客户。
在与记者的对话中,这名“碰海者”一边表示“下海非常危险,很容易踩空夹进礁石或堤坝的缝隙”,一边又表示只要天气合适几乎每天都会来下海,“有什么捞什么”。他表示当天的收获应该能卖几百元。
对于督导员,这名“碰海者”称“这是他们的工作,我每次早点来,绕开他们就行了”。然而也有不少人表现出“不理解”甚至是敌对,一名年轻人面对督导员的劝阻直接回击“又不是你家的海,出了危险又不让你负责”。
(“碰海者”正在出售刚捕捞上来的海产品)
■声音
希望执法部门加强打击力度“赶海者”能够自觉遵守规定
采访中,东港商务区海岸生态环境保护督导员表示,每天日行3万步非常辛苦,嗓子也天天喊哑,面对“劝不住、驱不走”的现状内心十分着急。他们希望,对于休渔期出海进行非法捕捞的船只和个人,执法部门能够加强打击力度,同时也希望“赶海者”能够自觉遵守《大连东港商务区海沿线管理告知》中的相关规定,共同打造“文明安全,美丽和谐”的风景线。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于雅坤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