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耿爽卸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 风格“圈粉”无数——释放最灿烂笑容,撂最硬核狠话)
6月5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耿爽宣布,他将不再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发言人。卸任之际,他几度哽咽。“今天应该是我作为外交部发言人最后一次主持例行记者会,借此机会也对大家在过去近4年时间里给予我的关心、帮助、支持、鼓励表示衷心感谢。作为一名中国外交官,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继续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2016年9月26日耿爽第一次亮相“蓝厅”。)
2016年9月26日,耿爽成为自我国1983年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创立以来的第30任发言人。在外交部的蓝厅里,他主持了近400场记者会,金句横飞,反驳犀利,还时而幽默,留下了无数值得回味的名场面。只要一说话,就必然散发魅力;只要一开怼,就必然酣畅淋漓。这大概是对耿爽最好的概括。
耿爽简历
耿爽,男,1973年4月生,北京人,硕士研究生毕业。
1995年-1999年
外交部国际司科员、随员;
1999年-2003年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随员、三秘;
2003年-2011年
外交部国际司三秘、副处长、处长、参赞兼处长(其间:2005.9-2006.5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
2011年-2015年
中国驻美国使馆参赞;
2015年-2016年
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参赞、副司长;
2016年至卸任前
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已婚,有一女。
“爱学习”的外交官
第一次站在外交部蓝厅的讲台上时,耿爽对记者们说,从今往后,他要重新学习很多东西。在他离任之际,他在记者会结束后又说:“继续学习,从头开始。”“学习”二字始终伴随着他。
耿爽于1973年4月出生在北京,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外交部唯一直属院校——外交学院。在这里,周恩来总理“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十六字校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外交学子,耿爽便在这样的滋养下默默耕耘。那个时候,他在学霸云集的学校里成绩中等偏上。授课老师回忆起他的印象是“中规中矩、不爱出风头,但很严谨”。
虽然在学校里不算特别,但是耿爽的组织能力还是得到了彰显。他曾参与多项全校性的大型活动筹备,负责学生工作。在学习上,他不光专注于课堂,还利用课余时间在外交和外语综合能力方面下了很多功夫。遇到不理解的问题,他反复钻研,找来相关书籍、文献通读。面对英语单词晦涩繁多、英语听力生疏难懂、专业书籍难啃枯燥等难题,他从不退缩,一个个去挑战和攻破。
凭着这股不怕苦不怕累的韧劲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毕业之后,耿爽成功被外交部挑中,成为外交部国际司科员、随员。
国际司是外交部最早的业务司局之一,主管中国多边外交,被称为“在国际上吵架最厉害的一个司”。在这里,耿爽不断精进自己的业务能力,连续几年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几年后,他进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长期主管中国参与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相关工作。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2005年,他前往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的国际关系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最终获文学硕士学位。而后,他在中国驻美国使馆、外交部国际经济司都工作过。中国参与的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事务中,都曾留下过外交官耿爽的身影。
21年的多边外交经验、国际经济领域的工作履历、杰出的专业背景……这些过硬的业务素质叠加在一起,让他在众人中脱颖而出。2016年,耿爽正式成为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
释放最灿烂的笑容,撂最硬核的狠话
2016年9月26日,时任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带着略显羞涩的耿爽第一次在蓝厅亮相。从此以后,这个国家多了一个“释放最灿烂的笑容,撂最硬核狠话”的人。从台湾问题到香港修例风波,从贸易战到疫情暴发,耿爽在4年的发言人生涯当中面临的提问一个比一个尖锐。但是胸中丘壑铸就的唇枪舌剑,让他能永远保持优雅。一个“爱学习”的外交官就这样被锻炼成了一个“国际名嘴”。
2018年4月4日,在被问及中方对美方公布对华301调查征税产品建议清单如何回应时,耿爽表示:“美方有清单,中方也有清单。请大家少安毋躁,该来的都会来,并且很快会来。”
2019年7月13日,耿爽带来了一场近些年最“酣畅淋漓”的外交部记者会。在回应美国希望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解决南海仲裁争端时,耿爽语气“平缓”地说:“美方自己没有批准《公约》,却整天把公约挂在嘴边,言行过于荒诞。如果仔细审视这种荒诞,你会发现双重标准、霸权逻辑、虚伪丑陋……”之后,在回应美国表态要解决中国和全世界问题时,耿爽回应道:“美国号称自己是全世界自由的灯塔,但这灯塔似乎不怎么亮了。美国号称要解决中国和全世界的问题,但这似乎有点大言不惭。美国没有这个责任,也没有这个授权,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水平。”有网友形容那场发布会上,耿爽“面带微笑,火力全开”,怼得很多不怀好意的记者面红耳赤。
近几个月,随着世界疫情暴发,某些国家开始密谋“甩锅”。耿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坚决不让中国当“背锅侠”。美国在疫情上“甩锅”中国,他引用中国古语回怼:“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的大意是“遇到困难要懂得自我反省”,掷地有声地讽刺了美国抗疫不力还四处“咬人”。
4月底,耿爽和一名澳大利亚记者为期两天的“交锋”也曾引起关注。4月28日,《澳大利亚人报》记者对耿爽连环发问,两人在发布会上当场交锋6个回合,占用了将近20分钟时间。
交锋过程中,澳记者问道:“中国大使接受采访时称澳方所为(将疫情问题‘甩锅’中国)让中国人民遗憾,我想知道他具体指哪些中国人民?作为常住北京的澳大利亚人,我从未听到过任何中国人如此批评澳大利亚,除了中国外交部和驻澳大使。”耿爽直截了当地回应:“我建议你上上中国的网络。你可以上网看看中国普通民众对当前中澳关系以及最近澳大利亚方面一些言行的反应和评论。如果你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听到这样的言论,证明你的接触面还不够广。”
结果到了第二天,此记者继续追问,于是耿爽露出了标志性的笑容:“昨天咱俩确实进行了比较长时间的交流。我不知道交流之后,你对咱们的交流情况做了多少报道。我能问一句吗?咱们的交流加在一起有小20分钟,你在报道中对此写了多少?你把我说的话都写到你的报道里了吗?”面对耿爽的反问,澳记者立马“默不作声”了。
在担任外交部发言人的几年当中,耿爽的妙语连珠、犀利反驳和“耿式”笑容一直是蓝厅的一道风景线。时刻将微笑挂在脸上,却总能漂亮回怼,这便是外柔内刚的“耿式外交”。
这种风格让他“圈粉无数”。2019年7月8日,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正式入驻抖音,因工作安排恰好“霸屏”的耿爽,一天内便给账号带来了217万粉丝。这样的成绩,足以为耿爽的外交部发言人生涯画下完美的句号。
发布会之外的耿爽
中国外交部是世界上唯一每个工作日都举行例行发布会的机构,而且作为新闻司副司长,耿爽还分管新闻司的其他业务。但越是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越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耿爽特别注重体育锻炼。不论工作多么繁忙,总是保持每天至少1小时的长跑。要么是在清晨五点,要么是在晚上十点结束工作以后。
谈及2019年的工作感受,耿爽回应了两个字:辛苦。接着他又说:“不过这些工作都是值得的,这跟我们现在日益上升的大国地位是相匹配的。”
耿爽在发布会之外,也能从容地与各国记者处理好关系。每次记者会结束后,他几乎都会走到台下与记者们面对面交流,在外交部发布的图文版例行记者会中经常能看到耿爽和中外记者交流的照片。
2019年12月31日,也就是外交部2019年最后一场例行记者会上,在回答完记者提问之后,耿爽还暖心地在台上送别了常年驻华的路透社记者:“白宾先生担任路透社驻华记者已经有16年了,是蓝厅的常客,见证了几位外交部发言人的进进出出,是老资格了,比我资格老。祝白宾在新的岗位上一切都好,也期待在蓝厅能与他重逢!”
■相关阅读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卸任后,大多有两种去向
自1983年3月1日,外交部在国际俱乐部举行第一次例行记者会,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齐怀远作为第一位正式发言人出现在中外媒体面前,外交部在国内部委中率先建立发言人制度,至今外交部共历经31任新闻发言人。
据了解,一般外交部设有三个发言人,实行轮流发言制,发言人由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和两位副司长兼任,据统计,外交部发言人最短在任时间不足2年,最长超过9年。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大多有两种去向,一是升任外交部等部门高级官员,例如钱其琛曾任外交部部长,后任国务院副总理;李肇星曾任外交部长;齐怀远、陈建、沈国放、崔天凯和孔泉曾任外交部副部长或部长助理。
还有一些发言人则前往驻外使领馆担任重要职务。如吴健民卸任后成为中国驻荷兰大使、孙玉玺成为中国驻阿富汗大使、章启月成为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刘建超成为中国驻菲律宾大使。据悉,2000年以来至今的历届新闻发言人,多数在卸任后被外派,再赴外交一线担任要职。如洪磊曾于2010年到2016年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2016年,他赴美任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2018年9月洪磊回到外交部任职,任礼宾司副司长。洪磊的下一任新闻发言人刘为民,则在卸任新闻发言人后升任中国驻美国使馆公使衔参赞,现任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和救援司司长。
耿爽的上一任新闻发言人陆慷,于去年7月宣布卸任新闻发言人,出任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司长。今年2月24日,外交部新任发言人赵立坚首次亮相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成为继耿爽之后外交部第31任发言人。目前,外交部的两位发言人分别是新闻司司长华春莹和副司长赵立坚。 综合《环球人物》 《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