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电竞是真的出圈了。只不过,是以一种连圈内人都没想象过的方式。游戏《英雄联盟》领域里的头号选手Uzi(简自豪),在6月3日突然宣布因伤病退役,称自己因“常年的压力大、肥胖、饮食不规律、熬夜等原因”,已确诊了二型糖尿病。而医生警告他,如果病情继续严重下去,并发症很快就会出现。
Uzi以15岁的年龄初登职业赛场,如今仍是全球联赛击杀榜第一人的职业选手。大神退役的消息,从各个方面吓坏了他陪伴青春的这代人——不是吧,23岁?糖尿病?
误区1年轻人怎么会得糖尿病!
在绝大多数人的想象里,“这届年轻人身体不好”的话题,还只是脱发、失眠与保温杯泡枸杞的养生话题相关。然后在领快递时,看着“假发销售破纪录”“生发液销售破纪录”的消息相视一笑。在那“你懂我懂大家懂”的相视一笑里,大家潜意识里的台词是:“抱歉,年轻就是可以为所欲为的。”虽然我脱发、失眠有黑眼圈,但我是好孩子身体扛得住的年轻人。
可Uzi23岁患糖尿病的消息戳破了这层美好妄想,让所有人都开始审视自己:年纪轻轻,真的会得糖尿病这种“老年病”吗?
可以先给出的两个结论是:1、年轻人真的会得糖尿病;2、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比你想象得要多太多。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2019年发布的全新糖尿病地图,全球共有4.63亿糖尿病患者。而中国有1.164亿患者,排第一位,每11个成年人(20-79岁)中,就有一个罹患糖尿病。这些数据乍一看还不够可怕,可如果放到生活中对比想想,就会发现1/11是一个很大的概率。比如,在Vista新媒体的“唱唱反调编辑部”里,就坐着11人。而“糖尿病是老年病”的这一印象,也并不可靠。因为中国6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为3550万,占比约五分之一。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处于工作年龄。而一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超过111万名20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
根据一些糖尿病患者的观察与自述,在医院住院部的内分泌区,得糖尿病的年轻人与老年人的比例基本持平。那些口口声声,说到了70岁还要继续当阿宅打游戏的年轻人们,可以先别忙着担忧自己年纪大、技术不行了。人到70还能保住自己喝肥宅快乐水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赢家。
误区2得糖尿病是因为吃了太多甜食
除了年纪,关于糖尿病的另一个巨大误区,是“得糖尿病是因为吃了太多甜食”。部分甜食爱好者会拿这一说法做调侃,自嘲说“以甜食为天,置生死于度外”。延伸到看剧看电影的娱乐生活,还变成了网友们磕CP时的甜蜜描绘:“剧情太甜了,我快得糖尿病了。”
摄入过多糖分的确与糖尿病的成因息息相关,说它是误区,是因为在糖尿病面前,“甜食”的范围会比你想象得要大。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会成为导致糖尿病的“甜食”,而你刚喝的那杯“为了健康装模作样”的半糖奶茶,则是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男子高中生的日常》中的吐槽对话:“对不起,我不能吃甜食”“是因为你已经到了得糖尿病的边缘吗?”
长期坐在电脑前工作、回家后浑身疲惫只想往床上一躺的朋友,请捏捏肚子上的小游泳圈。点外卖时看着商家赠送的一小盒软饮、觉得不喝白不喝的朋友,请算一算垃圾桶里多了多少空盒。有时候还会被外卖赠饮诱惑,饭后多点了一杯奶茶。
白天被学习与工作压抑本性、夜里只想“报复性熬夜”玩手机的朋友,请拿起量角器算一算,看看黑眼圈扩大了多少。甚至包括觉得水果健康、觉得鲜榨果汁可以大口喝没问题的朋友,不妨去测试一下,看看短时间大量摄入果糖后血糖会如何上升。
“小陋习”或就是罪魁祸首
Uzi自述里的“压力大、肥胖、饮食不规律、熬夜”,大多数年轻人能踩中一半的雷点。知名视频博主毒角show也曾突然住院、确诊糖尿病。出院后,他对自己不规律的生活进行了简单描述,重点还是那几条——“压力大”“熬夜”“饮食不规律”“大鱼大肉”“不太运动”。
说来有些讽刺的是,这些习惯其实都是被人们说厌了的“小陋习”。就像当你无论有什么头疼脑热、向父母随口抱怨一句时,他们都会恶狠狠地说“还不是因为玩多了手机”。我们往往觉得父母强加因果、小题大做,抱着的都是不以为然的心态。
怎么了怎么了?晚睡一点怎么了?多吃两口怎么了?因为无论是晚睡还是压力大,这些习惯和“吃多了甜食得糖尿病”的偏见毫无瓜葛。
但仔细说来,这些“小陋习”与糖尿病的瓜葛其实紧密而简单。而且准确地说,正是和Uzi患上的2型糖尿病有关。
“老年病”和年龄无关,和对身体的消耗程度有关
所有人都知道和糖尿病相关的另一个词“胰岛素”,听说糖尿病患者多是胰岛素出了问题。胰岛素在身体中,就像是你家楼下甜品店的外卖员,负责把血糖运送给需要的细胞。如果当天血糖太多、“卖不出去”,就放到肝脏中储存起来,可能会被转化为脂肪。
可有一天,胰岛素发现自己的外卖道路受阻。它们站在细胞的家门外、喊它们出来拿外卖,可细胞仿佛没有听见。这时,出现的就是胰岛素阻抗。血糖送不出去,那胰岛素就想按照常理、把血糖送去肝脏。但推着货车们走到肝脏门口,发现这里脂肪堆积、已经爆仓了。而脂肪堆积的原因,大多是缺乏运动、油腻饮食以及肥胖。此刻多余的血糖只能留在血液里,导致高血糖,也就是糖尿病作为代谢类疾病的主要特征之一。
熬夜、压力大等等习惯,对应的是肥胖的概率变大,以及对身体器官机能的消耗。说到底,很多所谓的“老年病”其实和年龄无关,只是和我们对身体的消耗程度有关。日常生活里大家争当熬夜小冠军、烧烤炸串做夜宵根本不在话下,只有病痛真正来临的那一刻才会大脑一空:“哦豁,完蛋。”然后意识到,医生说的“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是真的,萧敬腾那句“夜太美,尽管太危险”也是真的。
注意“未诊断糖尿病患者”
在IDF的糖尿病地图里,就重点提出了对“未诊断糖尿病患者”的关注。有2.319亿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其中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年龄为20-79岁,早期没有明显症状。23岁的Uzi患上的就是2型糖尿病,并被医生警告说有并发症风险。而这一疾病过往的发病人群的确和大家想象的一样,以中老年人为主。但根据数据调查,年轻人的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
另一种1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则多在30岁以下,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两者的主要区别是,1型糖尿病由缺乏胰岛素导致,而2型糖尿病由身体对胰岛素失去响应导致。这一区别的最大影响就是治疗方式的不同。“糖尿病目前无法痊愈”的事实估计各位更加慌张。虽然它目前没有痊愈的方法,但现代医学已经能够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多种治疗方案,通过药物与饮食控制病情,缓解糖尿病对眼、肾、心脏、血管、神经带来的慢性损害与功能障碍。
对待身体认真做一个“怕死”的人
无论如何,糖尿病都是强行让你体会“把脑袋放在裤腰带上别着”的严肃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病足、心脏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可能带来的多项并发症里,没有一项好惹。夏日多贪的一口甜西瓜,被碳水诱惑后多吃的两口面,都可能让血糖飙出警戒线。有时药物的不当使用,还可能反向造成低血糖,同时也危及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世界第一,11个人里可能就有一个患者。但恐怕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鲜少会感受到糖尿病患者的存在感,大多数人不愿声张。它不像颈椎病或肩周炎,是一项大多数人多多少少能体会的病痛。毕竟仰头时脖子的卡拉卡拉一响,和偷偷躲到无人处给自己打针,或是要常年吃药控制饮食相比,实在是个轻松话题。
Uzi的因病退役,对电竞圈乃至所有关注到这一新闻的人来说,都像是用“小锤四十、大锤八十”在脑门轮流猛敲。因为太多职业本质和电竞行业相似,日常工作都是久坐在电脑桌前 “埋头苦干”。以往,大家的“怕死程度”,还只是停留在讨论久坐会不会导致静脉曲张、屏幕蓝光伤不伤眼、如何用下巴在空中写“粪”字的方式治颈椎。以及互相自嘲“健身房办了卡就去了一次”“为了看剧熬了通宵”。
但这次,强颜欢笑的年轻人们真的有点慌了。畏惧于糖尿病的危险,并害怕自己年纪轻轻就已经 “老年病”缠身。现在,与其对着爸妈必转小文章中的各种症状,掰着指头算自己的颈椎到底相当于50岁还是70岁,不如打起精神,认真想想自己的健身计划、早睡计划如何完成。
比如先立一个小目标,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不再参加朋友圈“熬夜冠军争夺赛”,不再“一天三顿小烧烤”。总之,在身体健康上,请认真做一个 “怕死”的人。
据《Vista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