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发地”,在这两天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关于这个地名,网上甚至还有“新发病例之地”这样的误解,那么“新发地”到底是个什么地?让我们来捋捋它的前世今生。
市场过亿以上的商户有32家,年交易额过千万的1000多家,形成了以蔬菜、果品批发为龙头,肉类、粮油、水产、调料等十大类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交易的格局。2019年,新发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量1749万吨,交易额1319亿元人民币。在全国46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中,新发地市场交易量、交易额已连续十七年双居全国第一。
看坟人小村落发展出的街头市场
追溯“新发地”这个地名的最早来源,还要回到明清易代之际。北京城动荡不安,随着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曾经的京城开始进入混乱时期。这期间,作为之前皇家猎场的海子墙无人管理,当时便有一些在京城郊外居住的看坟人在该墙的东侧故址土坡上自行建立住房。由于这里离坟地和看坟人的居住地不算太远,“新坟地”这一词便落到了这里。这个地名延续了将近300多年,直到1958年,坟地被夷平,大量闲置土地被开辟为新的农田,而旧名称“新坟地”也顺势改名为“新发地”。
历史上,华北平原沃野之地——丰台,蔬菜生产历史有1700多年,这里也是北京的蔬菜主要产区,若问明清两代皇家供菜在哪里,答案肯定离不开丰台。改革开放之后,市场逐步放开,紧邻京开公路的新发地处于南北交通要道,有农民在此自发摆摊卖自家蔬菜水果,就这样,一个露天的街头市场,慢慢成熟了起来。
1985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放开肉、蛋、水产、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和打开城门欢迎各地蔬菜进京的两项举措,在原本就有自发在此批发菜的基础上,划出15亩地,投资15万元,安排15个人建起了小型的农贸市场,这就是最初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当时,围墙都是用铁丝网围起来,相当简陋。
新发地市场以收费低、手续简单的特点不断吸引客户入驻,交易量逐年上涨,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影响力变大之后,新发地虽然在行政单位上依然是村级(新发地村),但是其内涵以及“地区”的概念已经不只局限于新发地村,现在当地人一提及该名词,大多是指新发地农贸市场及其周边的广大地区。一般长途客运站大都是以乡镇而命名,新发地周围的长途客运站却不是以其上级单位花乡乡(地区)而命名,足以见其在这一地带的知名度。
一个让北京人念念不忘的地方
2002年、2003年前后,新发地迎来了一次飞速扩张。当时,北京正在积极准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些原本在市区,如大钟寺、四道口的批发市场已经给周边环境带来巨大影响,面临搬迁。这些市场的商户很多就被新发地市场招纳进来,水果批发等业务也被做大了起来。
多年来,新发地是一个让北京人念念不忘的地方,因为这里有火热的人气和浓厚的烟火气。去新发地买菜,是不少北京人的生活习惯。
北京人喜欢逛早市,如今在市区已经很少有了,但在新发地市场,每天天还没亮,就开始热闹起来,可以说是北京最早醒来的地方。去早市买菜,新鲜又实惠。对很多大爷大妈来说,哪怕往返要花上近一个小时,或坐公交、或溜达着赶在太阳出来前,和物美超市、果多美、每日优鲜等机构的采购员们,一起抢购刚运来的新鲜蔬菜、摆出来的肉等食材,是颇有成就感的事。
从2008年开始,新发地就在北京城区建便民菜店,并提供蔬菜直通车业务。新发地的蔬菜水果可以辐射京城上千个小区。
到2018年,新发地已经发展成为占地1680亩的亚洲最大的批发市场,开车穿过市场也要几分钟。市场拥有管理人员1500名,固定摊位2000个左右、定点客户4000多家,日吞吐蔬菜1.6万吨、果品1.6万吨、生猪3000多头、羊1500多只、牛150多头、水产1800多吨。
市场过亿以上的商户有32家,年交易额过千万的1000多家,形成了以蔬菜、果品批发为龙头,肉类、粮油、水产、调料等十大类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交易的格局。
2019年,新发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量1749万吨,交易额1319亿元人民币。在全国46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中,新发地市场交易量、交易额已连续十七年双居全国第一。
“新发地”全国遍地开花
“新发地”批发市场,不仅是北京的“菜篮子”,也是全国农贸市场的“地标”。“新发地”三个字在农贸市场行业太出名了,除了北京之外,全国各地还有诸多“新发地”。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具有连锁性质的北京市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它分布在全国各地,共有10多个分市场,其中以黄淮海平原地区为集中,例如高碑店、保定、盐山、长垣、亳州、泗县、蒙城、宿松、兰考等地。另外,浙江德清、福建龙岩、海南海口、辽宁盘锦、甘肃瓜州、齐鲁大地的滨州德州烟台、湖北襄阳和武汉、内蒙古的兴和凉城鄂尔多斯、河北的唐山固安燕郊都有名为新发地的相关果蔬生鲜农贸批发市场。可以说,“新发地”已经成为全国批发市场的名牌,甚至它的名气已经传到国外,纪录片《中国春节》中把它誉为承载“北京饮食文化的灵魂”的地方。
尽管现在新发地临时关闭,但并非是完全停止交易。为保障市场供应,新发地批发市场已在其他地点设置了蔬菜、水果交易专区,并在新发地国际水产城和盛芳国际花卉市场开辟了两个临时性市场;其他商超门店也启动了紧急调货准备。
此时此刻,新发地的商户生活
很久没有这种“慢节奏”了
“草鱼扔了几十袋,小2000斤哪。”6月13日,一则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商户扔货物的视频引起网友热议。6月14日下午,北京气温达到34℃。新发地市场被封锁的所有出入口前,供执勤人员饮用的桶装水晒得发热。没人在附近逗留,路过车辆开得飞快,整条街除了蝉鸣,再无任何可听到的响亮声音。
柳京的1万多斤西红柿正在市场里加速腐烂。他告诉记者,新发地6月13日零点开始封闭,而他的发货时间是凌晨5点,因此完全无法进去处理,“平常我每天都能卖一万斤左右的西红柿,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两万斤。”谈及这次损失,柳京惋惜不已。然而复工时间未定,疫情防控手段还在加强,自费做完核酸检测后,他能做的只有等待。他已经很久没有过过这种慢节奏的生活了。在老主顾们的印象里,新发地市场最热闹的时间永远在凌晨4点。那是北京当地人的进货主场,大到物美、永辉等连锁超市,小到开车或坐公交特意赶来的商贩和市民,都要在这期间买走当天最新鲜的食材。
“商业人物”2017年的报道补全了商户之后的工作流程:7点-9点走外调,这是出货量最大的时段,对象为河北、天津等地的批发商;下午4点货物大体清空,司机返回上级市场,将货物装车,在第二天凌晨4点商户发货前运回,新发地市场的商户很少有松懈的机会。但从部分商户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内容来看,他们十分享受忙碌带来的成就感。可此刻,他们无法再与新鲜的货物一同出镜,更不愿详谈损失。突然闲下来的生活让他们的干劲无处挥洒,谈及近几日做了什么,一位商户对记者直言:“我这几天光接受记者采访了。”
热闹的短视频按下暂停键
出现确诊病例的小区同样受到了严格管控。距市场有2.8公里车程的宜兰园小区,同为市场周边实施封闭管理的11个小区之一。一位宜兰园小区保安告诉记者,宜兰园1区、2区、3区正在小区内部统一进行核酸检测。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在室外忙个不停。
6月15日下午,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社区防控组办公室成员、北京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徐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内8000多名经营、采购和工作人员,已于6月14日凌晨全部进行了核酸检测,转运至集中观察点,进行集中医学观察。
新发地市场的商户们仍在等待之中。柳京说,他所在的村子已封闭管理,好在隔壁有家超市,“这几天还能将就一下”。他接到了商户货物损失会有赔偿的通知,具体还不知如何实施。总之,从业21年的他要在家呆一段日子了。乐于在短视频平台分享新鲜水果的商户基本停止了更新。有限的内容中,仍能看到他们一个月前精彩生活的样子。有些事发生在夜里,比如一位商户半夜卖了1000件果冻橙,另一位商户批发西葫芦和芦笋“干到凌晨两点”;有些事发生在极端天气下,视频里,商户们调侃着自己被暴雨冲跑的西瓜、被烈日晒黑的皮肤。
此刻,宅在家的他们比往常收到了更多陌生人的回复。虽然内容大都只有短短两个字:加油。(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柳京为化名。) 综合《北京日报》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