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新华社中国网事的报道火了起来
这篇题为《手绘丨海底一万米什么样?“海斗一号”讲给你听》,说的是我国科研人员攻关制造的“海斗一号”水下机器人万米海试,刷新了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及作业深度记录的事情。一经推出便引来社会各方强烈关注,浏览量迅速达到100万+级别,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这篇报道的下方标注标明制作单位为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辽宁分社、大连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联合出品
你可能想不到
这些手绘作品并不是出于大连艺术学院老师之手
而是该校艺术设计学院两位才入校不到两年的小女生
她们的名字是——姚思袁、雍慧
她们是怎样成为制作这篇百万+手绘作品作者的?
原来,做这篇报道的新华社辽宁分社记者王莹和包昱涵,在成稿之前就想创新一下表现形式。找谁合作?她们自然地想到了名声在外的大连艺术学院,从这里找两位专业学生来做,应该不成问题。王莹与原先做新闻宣传现为大艺专职教师的韩群联系。韩群立即向艺术学院副院长刘爽做了介绍,刘爽一听,这是培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机会,就让视觉传达工作室指导老师闫凤玉具体负责这项任务。于是,就促成了一个叫姚思袁、一个叫雍惠的两个18级小女生的手绘创作之旅。
快点和小编一起认识这两个才女吧↓↓↓
“感谢学校与老师给我锻炼机会”艺术设计学院2018级视觉传达专业姚思袁
很荣幸参与绘制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辽宁分社“海斗一号”这个项目。起初,经工作室闫凤玉老师引荐,然后收到新华社辽宁分社记者姐姐的来电,了解了需要自己做的内容,开始从公众号、网站以及微博去搜索“海斗”“潜龙”等潜水器资料。知道具体内容后,我与雍慧同学在网上讨论交流,统一了绘画风格,又分工了各自任务,一起展开了手绘赶工。
绘制期间出现了不少问题,特别感谢新华社两位记者姐姐不厌其烦地辅导与指导,才使本次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可以说这次绘制过程,既是实践能力的操作,又是一次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在绘制科研人员群像时,心中充满对他们的敬佩之情。这些科研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却已经在水下机器人领域顽强拼搏了8个年头,身为一名刚刚二十出头的大学生,在为他们骄傲的同时,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努力提高自我,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项目完成后,我感到无论从能力上还是思想上都有了很大提升。所以,我感谢学校与老师给我提供的锻炼机会,我会更加努力,用行动去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手绘创作让我们快速提升实践能力”
艺术设计学院
2018级视觉传达专业
雍慧
我来自陕西农村,来到大连艺术学院这所美丽的校园已有两年。我是属于建档立卡户家庭,一直受到学校的帮助与资助。在学习方面,我认真钻研专业,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通过学校的思政课教育,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我很荣幸能够参与“海斗一号”的绘画创作。新华社两位记者姐姐与我和同学姚思袁联系后,我俩就开始翻阅参考资料,去网上了解更多关于“海斗一号”的相关信息,为绘画创作构思做充分的准备。之后,我俩共同商量确定绘画的统一风格,遇到问题随时沟通。那一段时间,上完网课,我俩心思就放在这个项目上,相互分工明确,联系紧密,完成每一张绘画后,我们都会共同探讨,找出不足,及时做出调整,努力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创作手绘作品时,我被年轻的科研人员那种勇于探索不断突破自己的精神感动着。在我看来,参与“海斗一号”这个项目的绘制,我很高兴,这不仅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实践锻炼,也算是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社会做贡献。
你是不是也对这篇100万+的作品充满了好奇?
来,欣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