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00万尾牙鲆鱼苗将“放养”大海 放流前,一批鱼宝宝从庄河来大连进行“体检”)
大连人最爱的牙鲆鱼即将进入增殖放流季。6月22日,一批牙鲆鱼鱼苗从庄河被接到大连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接受“体检”,在放养大海之前,这是“鱼宝宝”们要进行的“规定动作”,以确保未来端上百姓餐桌的水产品足够健康、安全。
(这一批次的牙鲆鱼苗长势不错。半岛晨报、39度视频摄影记者张腾飞)
牙鲆鱼放养大海前先做“体检”
当天上午,大连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水产研究所实验室来了一批小鱼宝宝,它们分别被抽样自庄河富谷育苗场40多个不同的育苗池,存放在四个打了纯氧的塑料袋里,在恒温的环境下,“坐”了两个小时车,从庄河的育苗场来到市内。
乍一看,还真难辨认出这是什么品种的鱼,当该中心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刘彤报上其大名时,大家才恍然大悟,这就是咱们大连人最爱的牙鲆鱼,有人也叫它牙片鱼。这种鱼的学名叫褐牙鲆,刚送来的鱼苗只有大拇指那么长,它们身子扁扁的,静静地趴在纯氧的袋子里,并不十分活泼。刘彤告诉记者,之所以并不活跃,是因为在相对局促的空间里,耗氧量比较大,所以小鱼看上去“懒塌塌”的。研究员们拎起袋子敲击几下,小鱼起身开始游动,这种敲击的动作也是为了检验牙鲆鱼的活力和存活率。刘彤捞了几条小鱼放在手中仔细端详,“先用肉眼判断,鱼身正面是否有杂斑,另一面的白面部分有没有色素斑。”如果存在杂斑或色素斑,则鱼苗疑似“先天不足”,要么是基因存在问题,要么是饵料营养不够丰富,那么其未来存活率不会很高。老百姓在挑选牙鲆鱼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观察白面部分有没有色素斑来判断其是否健康。
药残、寄生虫零检出才能过关
紧接着,研究人员迅速打开袋子,将小牙鲆鱼宝宝进行快速分类,一部分用来做药物残留检测,一部分进行寄生虫和微生物的检测。寄生虫和微生物检测是利用牙鲆鱼活体进行检测,研究员张赛赛对一条牙鲆鱼苗进行显微镜观察,未发现寄生虫。而药残检测则要将鱼苗打成鱼泥,通过专业大型设备排查国家禁用的31种禁用药,包括对氯霉素、呋喃唑酮等药物都要进行检测排查,检测的过程需要2-3天的时间来完成。据了解,在寄生虫和药残检测上,所有采样的鱼苗都要达到“未发现”的标准才能过关,健康鱼苗将获得检测报告,允许进行增殖放流。这一批褐牙鲆鱼苗“体检”完成后,将在庄河海域进行300万尾的增殖放流。
牙鲆鱼是一种比较凶猛的鱼类,其生长较为快速,预计到今年底就能长至一斤左右,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就能长到三四斤,达到上市标准。
今年计划增殖放流苗种30.844余亿尾
大连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水产研究所实验室承担着大连市增殖放流苗种检验检疫、大连市水产养殖优势品种病害及养殖环境风险预警预报监测以及大连市水产苗种检疫工作,通过开展放流苗种的种源、病原检疫以及药残指标检测,确保放流苗种种源优良,无病原、无药残。通过对渔业优势品种病害检疫以及对养殖环境风险监测,有效控制了养殖水产品的病害发生风险和养殖环境风险。
今年我市计划在黄渤海大连辖区沿海进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苗种共计30.844余亿尾,包括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褐牙鲆、许氏平鮋等。 半岛晨报、39度视频 记者齐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