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北斗 星耀全球 北斗“收官星”成功发射 我国完成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
天为棋盘星作子,中国北斗耀太空。因技术原因推迟一周发射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23日上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重启”发射后成功布阵太空,我国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称,这颗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入网后,我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择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完整的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当日9时43分,大雨过后的西昌发射场云雾缭绕。01指挥员尹相原下达点火口令后,乳白色的长征火箭托举着卫星缓缓升空。这次发射一波三折。之前,因2次航天发射任务失利,发射时间由5月调整至6月;6月16日,因临射前发现产品技术问题,发射再次推迟一周。卫星经过约30分钟的飞行,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随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组建于1970年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北斗港”之誉。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说:“我国所有的北斗卫星都从这里成功飞向太空,创造了中国速度、中国奇迹。”
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唯一由3种轨道卫星构成的导航系统,2009年正式启动北斗三号系统建设,2017年11月成功发射北斗三号首组双星。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特殊环境下,北斗工程全线在组网任务和疫情防控两条战线“双线作战”,按期顺利完成最后两次发射任务,全球星座部署完成时间比原计划提前半年。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国家都开始使用北斗系统。“中国北斗,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我国自20世纪后期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具备完整全球服务能力。
5个问题带你看懂北斗!
1问:北斗是什么?
通俗来说,北斗三号系统可以看作中国版的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运行的,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属于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
北斗的发展经历三代,北斗一号系统2000年年底建成,是一个试验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07年至2012年,北斗二号系统建成,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17年到2020年,30颗星组成的北斗三号系统建成,也就是全球导航系统,可以服务全球。
2问:北斗组了一张什么样的网?
北斗三号不是一颗卫星,而是一个系统,包含30颗卫星。这些卫星组成了一张网,将地球和临近空间笼罩在内。因此北斗三号建设过程也被形象地称为“组网”。这张网上的30颗卫星,分布在三个不同高度的轨道面,包括24颗MEO卫星(地球中圆轨道卫星)、3颗IGSO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3颗GEO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MEO卫星是北斗三号主力卫星,运行在距离地球约2万公里的轨道,主要提供导航定位授时服务,以及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等特色服务。IGSO卫星主要运行在距离地球3万6千公里轨道上,由于是高轨道卫星,可以有效增加亚太地区卫星可见数,为亚太地区提供更优质服务。GEO卫星主要运行在距离地球3万6千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上,提供区域短报文、星基增强等特色服务。
三个轨道面的星座设计,是北斗导航系统的独创,也具有显著的优势。与其他导航系统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高轨道卫星,卫星越高抗遮挡能力就越强,尤其在低纬度地区性能更有优势。同时,利用高轨道卫星,北斗还增添了通信功能,提供全球独家的短报文服务。
3问:北斗有什么特色功能?
短报文是北斗特有的功能,从北斗一号一直延续到北斗三号系统。
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是两类卫星,但北斗导航卫星上却附加了通信功能。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秘书长王博介绍,北斗用户利用终端,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还可以通过短报文将自己的情况告诉他人。在有移动网络覆盖的地区,这一功能似乎鸡肋,但在大量尚未有网络覆盖的地区,如沙漠、远洋、深山、森林等,就必须要依靠卫星通信。一般卫星通信比较昂贵,北斗短报文则成本低廉,且附加在导航终端里,更为便利,在应急救援、远洋渔业等领域得到有效应用。如今,北斗三号的短报文通信能力显著提升,从一次发送120个汉字提升到一次1000多汉字,还可发送图片等信息,应用场景更为丰富。
除了短报文,北斗系统还有多种特殊应用,另一个例子是国际搜救。北斗三号系统的6颗MEO卫星上,装有搜救载荷,可以与其他全球卫星搜救系统一起,为全球用户提供搜救服务。“举个例子,渔船在作业过程中遇到恶劣天气遇险,搜救终端在触水之后会自动把搜救信号发到卫星上,卫星会把这些信息转发到地面系统,地面系统可以快速计算出遇险者的位置,告诉附近的救援力量快速开展搜救工作。”北斗卫星系统总师林宝军此前介绍。这项服务是按国际卫星标准,与其他国际卫星搜救系统联合开展的一项免费公益性服务,主要用于水上、陆地、空中遇险目标的定位和救援。
4问:为什么有了GPS还要建设北斗?
全球共有四个全球导航系统建成或在建,除了北斗,还有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和欧盟伽利略。GPS上世纪就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在我国也有庞大应用规模,但我国依然努力建设了自己的北斗系统。
北斗三号工程卫星总设计师谢军表示,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甚至是基础设施中的支撑和基础。如果用国外关键技术,采购国外核心产品,一旦被断货,系统就无法长期稳定运行下去。王博说,在国计民生很多重要行业里面,导航系统提供的时空基准不可或缺。精确的时空基准,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通信、电网、金融等行业,都需要导航卫星的精准的定位和授时功能。对于国防安全来说,导航卫星也尤为重要,在保卫国家安全的时候,很多武器装备的制导、导航都离不开卫星。所以,有了GPS等其他导航系统以后,我们仍然坚持建设自己的北斗系统,这是北斗的战略意义。
(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
5问:如何用上北斗的服务、和老百姓什么关系?
对于普通个人用户,并不需要通过特别的途径选择使用北斗服务,北斗服务已经通过芯片内置到我们的手机、汽车等设备中。我们使用导航定位服务的时候,就已经用上了北斗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此前介绍,中国新入网的智能手机,70%已经内置北斗芯片,或北斗、GPS双模芯片。双模芯片可以同时使用GPS和北斗系统,这种使用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同时使用北斗和GPS卫星,芯片会自动挑选目前可以接收到的导航卫星信号,可能是来自北斗卫星和GPS卫星的组合,通过4颗以上卫星,就能计算出当前的位置。安装了北斗终端的渔船和执法船,可以使用北斗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向家人报平安,北斗导航系统成为了海上“保护神”;北斗还可以默默地帮你“对表”,授时确保每一笔汇款都安全有效;借助北斗构建的“电子围栏”,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将得到逐渐解决……
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减灾救灾等各行各业里,北斗也实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一些内置北斗芯片的终端设备就可以实现。
■揭秘
推迟发射背后:“严、慎、细、实”!
虽然此次最终结果圆满,但这次飞行任务却经历了 “推迟发射”的波折。究竟之前为何临近发射却按下“暂停键”?记者日前专访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副总设计师李聃。李聃介绍,6月15日晚,发射队正在进行负12小时射前功能检查时,发现了一个技术问题,导致压力数据低于设计指标要求,随即发射队进行了问题排查工作,并且在短时间内就找到了故障点。虽然经过排故,指标已经正常,但是在发射前航天人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带疑点加注,不带隐患上天,因此北斗工程指挥部针对这个技术问题,进行了慎重研究,经过讨论,指挥部决定推迟此次发射。
“推迟发射”短短四个字的背后,多个部门已经展开协作攻坚。问题出现后,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就连夜组织相关单位在北京进行了问题复现,并进行了前后方的结果比对,证明了问题发生的基理,最终实现问题归零。
由于已进入发射前负12小时流程,火箭常规动力系统已完成燃料加注,火箭发射队在当天立即启动了贮箱压力检测工作,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在最短时间内拿出了常规推进剂泄回方案,并对常规推进剂泄出与再加注风险进行了分析。
在完成归零后,发射队就投入到了新一轮发射准备中,在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下,6月22日进行了常规燃料的加注,6月23日顺利完成了火箭发射前的准备。
本版综合新华社、《新京报》《北京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