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本报记者在工人村社区体验核酸检测 身穿防护服一个小时全身如水洗)
8月3日,闷热、无风,大连迎来入伏后的高温天气,室外温度攀升到了30℃左右。在如此炎热的天气下,采样人员、社区人员依旧身穿防护服奋战在抗“疫”一线,白色的防护服变成了贴身的蒸笼,即便静坐不动,热气也蒸得人汗如雨下。在采访工人村社区第二次核酸检测时,记者身穿防护服,体验了一次采样人员的辛苦,只不过1小时的时间,记者已浑身湿透,汗水像下雨一样顺着手臂流淌。
现场 工作一个半小时全身湿透
8月3日10时许,在西岗区香炉礁街道工人村社区刚刚结束入户检测的医护人员正在进行阶段休整,按照规定,每个入户组一个半小时进行一次换装和消杀。在现场,记者看到,所有入户组的医务人员脱下防护服后,几乎全身湿透,不停地补充水分的同时,要尽快休整恢复体力。“今天实在太热了,我们有位同事已经出现虚脱的情况了。”就在介绍情况时,入户组现场负责人陈斌突然接到电话,一位社区人员向他发火了,“不能让人这么干活啊,这不把人累坏了。”这位社区人员要求陈斌赶紧换人,有位医护人员已经连续工作很长时间,身体都在打晃。
在工人村社区各个采样点,记者看到,尽管有遮阳伞等防护措施,但是每位身着防护服的采样人员手上、脸上都能看到明显的汗珠,头发基本全部湿透。其中,一位社区人员,坐在地上脸色发白,拉掉防护服的帽子,头发像在水中泡过一样。
体验 仅1个小时已出现轻微眩晕感觉
在这种天气下,身穿防护服究竟是什么感受。在进入封闭区时,记者也穿上防护服和一次性塑料手套。
上午10时,室外温度已经达到30℃左右,但体感温度更高,刚刚穿上防护服就会感觉身体密不透风,热气跑不出去,但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记者按照要求,将整个防护服密封条拉紧,并戴上连体帽。
但只坚持了十几分钟,记者就感觉防护服内汗水止不住地流,戴着连体帽感觉头顶发闷,脸颊开始冒汗。
大约20分钟,已汗流浃背,汗水顺着头发向下淌,塑料手套内结满了汗珠,身体仿佛置身在蒸笼里,尽管防护服表面温度正常,在里面温度却很高,已经明显感觉浑身大汗,热气无法散去,脸上已经热得发红。
在半个小时后,记者已经明显感觉到防护服内,衣物已经基本湿透紧紧贴在身上,同时,口罩里也都是汗水,如同游泳一样,汗水顺着手臂向外淌,袖口的密封条已全部被汗水打湿,轻轻一甩就会留下一地汗珠。
11时许,阳光正足,塑料手套里,汗水已经积攒到指尖,能清楚地看到,汗珠向指尖流动,在指尖位置形成了“小水球”。脱下防护服后,汗水顺着手臂,像雨滴一样流淌下来,衣裤全都湿透,上衣甚至可以拧出水来,防护服里层也尽是水珠。
在一个小时时间里,记者如同水中捞出,全身完全湿透,同行的其他媒体人员也出现轻微眩晕和脱水的迹象。而与我们一样身穿防护服的采样人员、街道社区人员,从7点半开始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不能喝水,也没有休息。
半岛晨报、
39度视频首席记者王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