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抗疫一线
前后两批、16位丹东“老铁”
与大连防疫人员并肩作战
通宵达旦、拼尽全力
“疫”不容辞 共克时艰
穿上防护服
佩戴好口罩、护目镜
……
在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PCR检测室里,来自丹东市应急核酸检测队的3名队员正与新华医院的2名检验员全副武装进行检测。
丹东市应急核酸检测队领队闫高波
“我们一共三组,一组由3名丹东队队员和2名新华医院的检测人员组成,12个小时轮班制。”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7月23日18时,丹东市援大连新冠病毒核酸应急检测队和流调队抵达大连,成为最早一批抵达大连的援助医疗队伍之一。
首批检测队由来自丹东市中心医院、第一医院、传染病医院和三县(市)中心医院的10名队员组成;带来了两套重要核酸检测设备和检测试剂、辅助耗材等重要物资。这支队伍大多是80、 90后的精干力量,拥有丰富的抗疫一线经验。
抵达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后,完成核酸检测实验室安装、调试好检测设备已是24日凌晨1时左右。24日7时,两家立即召开联合工作融合会。10名丹东医疗队员和8名新华医院检测人员混编上岗,开始连续工作12小时模式。
今年42岁的闫高波,是丹东市中心医院检验科主任。7月23日中午,闫高波接到支援大连的报名通知后,立即主动报名。
闫高波
“大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毕业于大连大学,在大连求学的7年,是我最美好的青春记忆。所以接到支援大连的通知后,我想都没想就报名了。学以致用,回馈这座城市。”
在大连的这些天里,闫高波作为队长,担任起沟通协调的作用,带领检验队的队员奋战在实验室中,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为了补充睡眠,大家经常不吃午饭,却任劳任怨。在医院的临时休息区,疲惫的队员们倒头就能睡,顾不上形象。
工作之余,他还带领队伍开会交流在连期间的经验和心得,为提升丹东应急检测能力储备实效性经验。
闫高波
“每天这么大的检测量,是我们之前没有遇到过的,这几天下来,我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业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虽然每天高强度的工作量在体力上考验着队员们,但和谐的工作氛围让丹东的队员们感觉轻松不少。一说到大连的同事,来自丹东凤城中心医院的朱玉飞就打开了话匣子。
朱玉飞
“丹东话与大连话很像,我们跟大连的医护交流没有任何距离感。在短暂的用餐间隙,大家一起讨论大连和丹东的特色美食。我们和新华医院的同事都约定好了,等疫情结束,来我们丹东旅游,黄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检验科
副主任技师 苏青
“丹东队员们的到来,在人力物力上对我们医院的帮助都很大,感谢他们关键时刻的鼎力协助。”
新婚燕尔
她主动请缨支援大连
她和爱人
刚步入婚姻殿堂
李兰娟院士是他们的证婚人
新婚燕尔
她主动请缨支援大连
她叫庞亚男
是丹东市疾控中心传染病科的
一名90后流调人员
今年5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为百对战疫新人证婚,这其中就有庞亚男和丈夫史智超。
7月24日,作为丹东援大连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队和流调队中最年轻的一位,她踏上了支援大连的新征程。
当晚23时04分,庞亚男就穿上防护服,走上陌生的大连街头。当流调工作完成,已是25日凌晨1时……
流调人员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侦察兵,“哪里有风险就去哪里”。无论是深夜还是凌晨,无论在市区还是县乡,一旦出现疑似病例,流调人员第一时间便要出发。回来后,第一时间撰写报告,检测结果出来第一时间报告,为指挥决策和医疗机构救治防控提供依据。
因为疫情,一对小夫妻不得不留下种种遗憾。但谈及婚礼,庞亚男却很满足、很感恩:
“这就是我最美的婚礼。我是90后,没有对婚礼的刻板印象……”
守望相助,众志成城
感谢你们的付出
辛苦啦!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