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气候转换分界点。一过中秋,天气明显转凉,早晚温差大,人体新陈代谢渐缓,容易感冒、咳嗽。除上呼吸道毛病外,有些人会有皮肤干燥,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
那么中秋养生保健有哪些基本原则呢?下面中医给大家一一解答。
饮食寒凉少吃,多些润燥食物
多吃清润食品
中秋天气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咽燥、皮肤燥痒等,宜多吃些清润食品:
(01)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白菊花、银耳、莲子等。
(02)适当多吃些山药、百合、莲子、薏米等,有助于克服疲倦。
(03)如果出现气短等症,多吃点大枣,可健脾胃。
不宜多喝凉茶
深秋时,中医称“凉燥”,此时不宜多喝凉茶,尤其是胃口不好、全身怕冷、易腹泻的人,寒凉饮食一定要减少或禁食。比如西瓜性寒,属生冷,秋后还多吃,会伤脾助湿。
少吃辛味食物
中医认为,秋天由肺主宰,应多食酸,少食辛。这是因为辛味发散泻肺,酸味收敛肺气,秋天肺气宜收不宜散,所以秋后要少吃葱、姜等辛味食物。
起居早睡早起
起居方面,宜早睡早起,与鸡俱兴。特别是中老年人,应避免过长的睡眠。
秋冬是脑血管病好发季节,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阶段,脑部血流速度减慢,容易造成脑血栓形成,适当早起可有效避免血栓的形成。
小心“夏债”找上门
高温带来的烦躁、少食、失眠、懒动及贪凉受寒等,均可使人体健康受损,从而欠上“夏债”,这些毛病,到秋季会上门“算账”。如关节痛、颈椎病。这是因为在炎夏里过分吹空调、电扇,或夜晚过分贪凉,而使关节、颈椎受损导致的秋后发病。
秋后,许多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有的还伴有眩晕、恶心、上肢麻木、视物模糊等症,这些都因夏季过度贪凉受寒所致。局部热敷、保暖、按摩可缓解症状。此外,过敏性鼻炎、哮喘也与贪凉有关。
运动量力而行
运动方面,建议秋后多做些量力而行的运动,可促进脾胃运化,增强食欲,如走步、跑步、登山、游泳等。不过,运动量别太过,否则适得其反,会更疲乏。
脖子、腰肾、脚踝做好保暖
秋老虎尚未下山,一场场秋雨带来的丝丝寒意便悄然而至。俗话说,春捂秋冻,百病不生。
然而,在这凉爽的秋雨天,“脖子、腰肾、脚踝三个部位应做好保暖。”保健专家解释,这三个部位肌肉较少、血管丰富,是主要的生理支撑点,一旦受寒,便会引起相关部位的疾患。
暖颈
让脖子不受寒,最简单的就是带条围巾或者穿高领衫等,保护好脖颈不露在外面。以免寒气入侵。
此外,还可以做做扩胸仰头抻筋骨的动作。即双手交叉,放在颈部后面,同时扩胸,头向后仰,手臂向前用力,使得脖颈与手臂形成“抵抗”之势,这样可以锻炼头颈部的肌肉。
暖腰
腰是人的“一把手”。中医认为,腰乃肾之府,肾是人体先天之本,喜暖怕寒,是人体重要的健康敏感区。
(01)老年人中比较高发的寒湿性腰痛,主要就是因腰部受风寒侵袭引起,在阴雨天会加重。
(02)对女性而言,由于处于带脉区,腰部受寒引起的气滞血瘀,会影响卵巢等生殖系统的机能,因此更需要注重腰部保暖。
除了借助戴腰围增加保暖外,也可通过按摩疏解受凉带来的不适。
暖脚
脚踝部有200多个穴位,是人体“小心脏”。寒气一般都是从脚底侵入。因此,古语有云:白露不露脚,说的就是在白露节气后,人就不能再光着脚穿鞋,需要穿上袜子,防止受寒。
泡脚也是保护脚踝的很好方式,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缓解疲劳的作用。一般4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即可(不烫手)。泡脚时加些中草药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