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又是一年玉米收获时,国庆假日期间,当大部分城里人都在忙着出游的时候,广大农民朋友几乎都在忙着抢收地里的玉米,并同样收获着喜悦和快乐,只不过“城”里人享受的是黄金周里长时间出游的快乐,“村”里人享受的是沉甸甸黄金般玉米收获的喜悦。从9月末开始,我市250余万亩大田玉米迎来收获货季,广大农家庭院陆续被一颗颗金黄的玉米装点,成为一道这个季节才有的美丽风景。
喜看收获景
颗粒归仓忙
收获货的背后
是广大农民朋友的忙碌与辛苦
我市玉米收获一般从九月末陆续开始,十月中旬基本结束,其中国庆假日是农民收获玉米的高峰期,主要是因为外出的子女们都放假了,大部分都会回家帮忙收获。
早在假日之前,大部分农民朋友会提前花几天时间把玉米割倒放在地里,假日期间主要以采收归仓为主。据介绍,提前割倒秸秆并晒上几天后,苞米掰下来时就会轻松许多,收获时也会节省不少时间。
长期以来
农民掰苞米
一般喜欢选择在上午甚至凌晨
凌晨一两点
带着朦胧的睡意
顶着月亮出发
早上6点
拖着疲惫的身子
迎着朝阳回家
掰苞米为什么要起这么早?
据介绍,凌晨以后,被割倒的玉米秸秆已经被露珠湿润,叶子会变得柔软,掰苞米的时候,手不会轻易被叶片划伤。上午把苞米掰完后,放在地里晒上几个小时,露珠晒干后下午统一装车运回家储存。
这是很多农民多年保持的玉米收割程序和习惯。穿上布鞋和足套,裹着头巾,戴上手套,半夜凌晨向玉米地出发。此时的月亮皎洁明亮,天气显得有点凉。透过月色,一路上偶尔能看到几位农民的身影,同样走在通往玉米地的路上。初秋的凌晨,露珠渗入肌肤有些冰凉,但玉米叶子却柔软了许多。静谧的夜色中,只听到一声声掰苞米的“咔嚓”声……
同样是玉米,因为熟练程度等原因,好掰的“咔嚓”一下就掉了,不好掰的拧几圈还不掉,有的得把玉米稞都拧断了才掰掉。据老农介绍,掰苞米时两手握的位置很重要,尽量往下,力气使用要干脆。
如果说掰苞米是耐力活
那么把苞米收回家则是力气活
农民朋友把小四轮车子开到地里,先把玉米装到藤条筐和塑料筐里,再往车上装。玉米装满车厢后,再用装袋的玉米压在车斗顶部一起往回运。玉米运回家后,还要进行分拣,最后把分拣好的玉米装仓晾晒,或待售,或自用。为防止玉米受潮,玉米仓会用凳子砖块等垫起来,至少距离地面20公分以上。
玉米种植
品种选择很关键
大连大田玉米种植主要以山坡地块为主,平整的地块主要发展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所以在选择品种时主要以抗旱品种为主。部分低洼容易受涝地块则要选择抗涝品种。
另外,靠近沿海部分地区为降低台风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多选择抗倒伏品种。为提高玉米产量,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选择密植品种。今年雨水充足,玉米长势不错,亩产在千斤左右,好点的地块亩产达到千余斤,涝地能少一些。
玉米生长主要是防虫害
为防治玉米主要害虫玉米螟,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6月份,我市投入财政资金实施大面积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防治,每亩玉米可减少产量损失约25公斤,全市年均挽回粮食产量约6500万公斤,投入产出比达1:18以上;同时,此项生物防治技术年均可减少化学杀虫剂300吨左右。
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带动下,近年来,我市大田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市本级财政对玉米收获机械累加补贴的实施都为玉米收获机械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部分农民因为家里地不多,而且分散,则不选择机械收割。更为重要的是,玉米秸秆是家里烧炕做饭的主要燃料,而机器收割直接把秸秆粉碎还田。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围绕粮食生产发展目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产,高质量完成了春播工作,为粮食丰产收获奠定良好基础。
今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8.8万亩,同比增加1.2%,其中玉米254.6万亩。粮食要增产丰产,技术是保障。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制定发布了《大连市种植业生产关键技术》和《2020年大连市农业主推技术》,组织专家遴选农业综合集成技术等38项绿色主推技术,引导农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通过远程视频开展科技培训和惠农政策宣传,并选派土肥专家到乡镇对接驻村第一书记和种植大户,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疫情防控和技术服务两不误。
受前期雨水频繁和台风影响,我市局部地区和秋粮品种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为降低前期自然灾害对产量造成的影响,市农业农村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把抓好秋粮生产收获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大事要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落实。
同时组织相关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对稻瘟病、三代粘虫、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做好监测预警,及时做好防控措施,全力夺取秋粮好收成。
老农话金秋——
种上好品种
台风也吹不走好日子!
“种地不容易啊,今年一场台风,家里十亩玉米倒了两成。”77岁的王学田说。在地里忙碌了几十年,老庄稼汉知道,种地是“靠天吃饭”的,不过现在老天爷也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的,“俺家选用的是抗风性很强的玉米……损失降到了最低。”一边说,一边捧着自家收割上来的玉米棒子感慨,“你看这颗粒多饱满!品质好,产量也好。种上好品种,台风也吹不走好日子!”
王学田是庄河市城山镇马庙村庙上屯村民。十一期间,王学田家的玉米迎来了收获季。尽管台风吹倒了1/5的玉米地,可剩下的收获也足够让王学田喜上眉梢,苦尽甘来。
曾经当过15年小队生产组长,田里的活儿,王学田样样精通。虽然年纪一大把了,干起农活来一点儿都不费劲儿。从翻地、选种、播种到除虫、除草、田间管理,再到十月的收割晾晒,一生长周期下了四五个月的时间,王学田像伺候孩子似的守护着玉米。一场台风下来,倒了两亩,王学田心疼但不绝望,“种子好,抗风性强,和往年比,已经是好年景了。”
十月金秋,玉米收成不错,王学田乐得合不拢嘴。全村人都是一派喜气洋洋。马庙村村书记葛德松说,今年大面积的玉米收割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整个村的玉米产量和品质都比较可观,粮农们内心充满的喜悦根本藏不住,“辛苦了小半年,最期盼的就是能够劳有所得,用好收成换来好生活!”
秋色灿烂
在马庙村
那灿烂的金黄色
明亮得耀眼
明亮得像幸福在放声歌唱
粮言
粮语
耕地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决定了我们必须
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
绝不能有闪失
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
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2015年,习近平就做好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中国人的饭碗
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指出
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
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经济界政协委员时的一番话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