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冠脉支架全国集采在天津开标。11家企业26款支架产品无分组竞价,现场杀价惨烈,10款中选产品无一超过800元。
冠脉支架价格为何能如此“断崖式下降”?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分析称,因为原来的价格“水分”太大。
近年来,相继曝光的一些医疗领域腐败案件,揭示出一条流通环节“黑色利益链”——从厂家、中间流通商到相关医生,都有可能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据了解,冠脉支架的成本并不高,在医疗机构动辄万元以上的价格,大部分“水分”都集中在流通环节。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解释说:“医疗器械价格虚高的现象比较普遍,医疗器械用量小,且是市场定价,所以更多还是流通领域的问题。医疗器械的供需之间是单向的,不存在市场选择问题。”
“厂家生产出某种医疗器械,经过中间商批发,最后进入医院。所以在中间环节,可以限制医院的加成价格,但其他中间环节基本无法限制。并且现在中间环节较多,每一环节都在加价,很多厂家可能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进行营销,所以价格就上去了,进而形成一种价格居高不下的现象。”刘鑫说。
值得注意的是,昂贵的高值耗材不止冠脉支架一种,为什么冠脉支架会成为全国性耗材集采的“先驱”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隐含着医疗器械行业的一个关键逻辑:国产替代。据业内人士介绍,如今国产支架的市场份额超过75%,乐普医疗、微创医疗、吉威医疗和赛诺医疗四家头部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且比例相当稳定。但同时,目前大部分医疗器械及耗材都面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和专利控制,无论是监管层还是下游采购,基本没有选择权。神经介入器械、手术机器人、人工关节等高精尖领域的专科耗材,国产和进口的比例几乎倒置。除了耗材之外,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也由外企垄断,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均为国外品牌所占据。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推出一系列政策,试图挤掉高值医用耗材的“水分”。
“现在的问题是,要从医院进行限制,尤其从医保范围进行限制。这次国家医保局的行为恰恰能够有效挤掉‘水分’,把价格降下来,形成良性循环。”刘鑫说。
对于未来天价医疗器械的破局之路,专家这样说:
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 刘鑫:
医院要回归公益性,政府要为医疗行业提供补贴。
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参与机制对流通环节、生产环节加以制约,如像药监部门的带量采购等。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岳:
应该大幅度缩小医务人员的收入差距,特别是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收入差距。
鼓励企业直销,甚至要求生产企业必须直销,不允许搞代理制,将现在的药品和耗材经销商变成配送商,通过直销模式把所有流通环节的道德风险、法律责任转移到生产企业,生产企业一般不敢实施商业贿赂行为。
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将有相关行贿行为的生产经营企业纳入黑名单,几年内禁止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