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霸王级冷空气造访大连,寒风凛冽,雪花漫天,气温连续跌破零下16℃。鞋上系上防滑草绳,肩背手工核酸采样包,大连的医护们顶风冒雪入户进行核酸采样,他们坚定的身影令人动容。
防滑神器——草绳鞋
1月7日,大连街面上积雪达到12厘米,普通人出行都踉踉跄跄,对穿着防护服在社区间穿行进行入户核酸采样的“大白”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大连市口腔医院的核酸检测采样队员装备里多了一样秘密武器——麻绳。将绳子绑在防护鞋套外,原本“呲溜滑”的防护鞋套一下子就变“糙”了,队员们不论在雪地里行走还是上下楼,速度都变快了。
队员说:好在医院给准备了麻绳,一开始系上还觉得有点硌脚,后来就慢慢适应了,防滑效果杠杠的。”
这些防滑神器——麻绳是后勤保障组连夜准备的。1月6日晚,眼看着雪越下越大,市口腔医院的微信群里发来这样一条消息:
“明天队员出任务,急需一批麻绳解决防滑问题,谁家有可以带来,或者提供供货渠道也可。感谢!”“我家有50米,可以带过去。”“我有朋友那儿有卖的,我有联系电话。”
就这样,不到半小时的时间,300米的“防滑神器”就准备好了。
出发前,后勤保障组现场演示如何将麻绳绑到鞋子上,队员们在车上也不停练习。来到各采样点后,后勤保障组的队员们不放心,就挨个给队员们的鞋套外绑上绳子,确定每只脚都绑得结实又牢固,才让队员出发。
有些辖区老旧小区多,采样队员们不仅要爬楼梯,还要在楼宇间穿过狭窄陡峭的楼梯通道,积雪让本就很窄的楼梯只留下一道小边儿供人行走,队员们只能侧着脚、把着护栏小心前行。
结束采样任务回到休息点时,队员防护服里的棉衣已经被汗水浸湿,手套里也都是汗水,而手也冻得通红。
“啊,把嘴张开,放轻松。"
在西南路社区,大医一院的核酸采样人员熟练地完成咽拭子采样,迅速把标本封存好,转身向下一户居民家出发……
大医一院的一位核酸采样队员说,从这次疫情开始以来,他参与了四次核酸采样工作,其中三次是入户采样。他和伙伴每次入户采样大约40户,他们每天都步行15000步以上,冰雪里搀扶前行、相互依偎,就算摔倒了,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采样样本和用具,顾不得自己的疼痛。
冻得通红的手,水汽凝结的面罩,湿透的后背都将是职业生涯最难忘的体会,而这只是此次参与核酸采样工作人员的一个缩影。
大医一院核酸采样队员写下了这段冬日的记忆:今天的大连零下十几度,狂风暴雪也没能阻挡我们准时出发,不仅‘要出手’,更要‘冰上走’,挨家挨户为家乡人民做核酸检测采样。
为了保暖我们穿戴比较厚实,在防护服的包裹下妥妥变身一枚“大企鹅”,入户前我们先把双手放在腋下捂一捂,稍微缓缓就抓紧采样,出门后我们互相搀扶防止滑倒,虽然外面天寒地冻,但是我们的工作热情一点没受这恶劣天气影响,我们只为守护这座城市尽一份力,祈福这座城市早日战胜疫情,恢复往日的繁荣!
“包治百病”!自制限量版挎包
核酸外采队员们需要随身携带洗手液、咽拭子、采样管、医疗垃圾袋等。怎么才能既节省时间、安全卫生又方便操作呢?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各科室集思广益,采用纸壳箱、塑料筐、无纺布等制作了集功能与美观为一体的核酸外采“防疫包”。
外科手术室护士长穆金燕说:我年龄大了,也不让我去一线,就在大后方,能帮大家干点啥就干点啥。这大冷的天,真心疼每天早出晚归在一线的外采队员,尤其是她们的手!所以在设计外采包的时候,在后面缝上了两个能装暖手宝的小袋子!”
穆金燕觉得,这包不仅要使用方便还要美观时尚,于是,在包包上贴上了医院LOGO、名称以及大家的美好心愿。
而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采样队员们都有自己定制的专属采样包。因为要进行入户采样,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备品携带十分不便。有了之前入户的经验,队员们提前在科室做好了核酸采样盒,方便背在身上。
护士董娜平时爱好做手工,队员们就把小盒子递给董娜,
“娜姐,帮我把小盒子画一画呗!”
董娜欣然接受这个任务,根据小伙伴自己的喜好和要求,帮她们在小盒子上画好图案,配上激励的文字,做成了专属于队员们独一无二的“包包”。小伙伴们高兴的拿着“包包”,说比任何名牌都有价值。
在大连进行核酸检测采样的这段日子里,医护们做着一些“小事”,恰恰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暖心小事,给了我们温暖的感动,让我们坚信阴霾终将散去,春天一定会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