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方显勇毅,用挚爱护苍生。这句话用来描摹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大连中心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万献尧教授这一年来抗击疫情的工作和生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2021年1月25日,大连市全域调整为低风险地区,万献尧教授的脸上露出了无比欣慰的微笑。愿人间无恙,故乡皆安,他们的努力赢来了这一天。
令人鼓舞的成绩背后,多少夜未眠
如果打开万献尧教授从2020年初至今这一年的工作时间轴,一系列的数字仿佛重播着这份紧张和忙碌——2020年3月17日,随着最后2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顺利出院,宣告了自2020年1月21日大连市第1例新冠肺炎确诊以来,大连市确诊的19例和丹东市转来的7例共计26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救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3月26日始,大连中心负责收治大连、丹东、营口和鞍山四市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共计收治16例。所有感染者均实现了“零插管、零病死、零回头”以及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四零”佳绩。2020年7月22日大连市本土出现新发新冠肺炎患者,2020年8月29日所有本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全部出院,实现了“双清零”,并再次实现了“零插管、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的“四零”佳绩。2020年12月15日,大连金普新区发现4例新冠病毒感染确诊患者,截至目前,大连本次疫情累计报告的83例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中已有82例出院,仅剩1例尚在等待核酸检查结果转阴中,估计两三天内 也会转阴而出院,大连市全域调整为低风险地区。数字记录的是万献尧教授他们一年的努力,“不是在救治中心,就是在去救治中心的路上”,在2020年12月的大连疫情中,大医一院共有万献尧、赵广东、张雪扬和孙莉四位专家进入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大连中心。万献尧全身心地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他吃住在大连中心,并亲临床旁指导抢救。对于外院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在疫情期间,不方便亲临现场会诊指导诊疗,万献尧教授就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通过远程会诊平台进行远程会诊。
作为大连中心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自春节至今,他从未在凌晨1点前睡过觉,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变化,万献尧即刻投入到对患者的救治当中去。有时,患者病情急剧变化,凌晨2、3点他都要跑到病房指导救治。“我坐不住的,哪能睡着觉,一定要去患者床旁亲自查看。”这段时间的忙碌用“连轴转”形容。除去讨论救治、研判疫情、整理数据等时间,万献尧吃饭和休息的时间简直少得可怜。学生及同事心疼他,让他歇一歇,他笑一笑,一转身又出现在病房里忙碌。
打赢这场护佑滨城和百姓健康的保卫战
谈到大连2020年12月份的疫情,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大连中心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万献尧感慨颇深。据万献尧介绍,针对此次疫情,大连市第一时间开展大面积核酸筛查,及时阻隔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组织救治程序流畅。“本次疫情具有患者年龄跨度大(从3个月到88岁),潜伏期长(部分患者超过半个月),病情复杂(既有基础疾病非常多的患者,又有孕产妇)的特点”,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使得疫情不易发现,治疗强度和难度都较大。本次疫情有24例感染者是经过4次以上核酸筛查才被发现,有10例潜伏期超过7天,有的病例潜伏期甚至超过半个月。“本次病毒很狡猾,许多感染者来时并没有症状,几天后突然发病,尤其对老年人来说就更危险,所以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每位感染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还好,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所有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病情渐趋稳定。”万献尧说。他告诉记者,大连疫情发生以来,他们救治的年龄最大的患者88岁。患者合并高血压、脑中风等多种基础疾病,治疗起来很棘手。该患者2020年12月23日被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转运至大连中心进行隔离治疗。“几天后,老人病情突然变化,出现发热症状,体温高达38.5~39℃,肺部CT也出现了磨玻璃样阴影。”万献尧说,在诊断和治疗上,专家组面临两个棘手问题。老人有过两次脑中风病史,留下了后遗症,容易呛咳误吸,那么体温明显升高到底是病毒还是细菌引起的?这给诊断和治疗增加了难度。此外,老人年龄大又合并多个基础疾病,抵抗力就差,病情控制难度也加大。经专家组决定,为老人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恢复期血浆,同时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细菌药物及小剂量激素。护理上,除了吸氧,还实行俯卧位呼吸,定时叩背,改善老人的通气状况。2天后,老人体温就降下来了,血氧饱和度也恢复正常。7天后,老人就基本康复了。还有一例孕产妇,入院时仅孕33周,为了使胎儿各方面发育得更好些,我们积极采用各种措施保胎,直到34周,而此时患者病情又突然加重,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专家的积极配合下,当即施行了紧急剖宫产,终于娩出了一位健康婴儿。产后,又因生产对于身体本身就是一次打击,再加上产妇提前终止妊娠导致神经-内分泌处于紊乱状态,心理压力又很大而致病情再次加重,经大家的积极抢救并进行心理疏导后,两天病情明显缓解。
实行精准分类救治的措施,紧扣国家每一版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对照每一例收治患者的具体情况,积极做好应急预案,并将关口前移,最大限度减少由轻型转变为重型,同时严格杜绝由重型转危重型,从而实现所有患者“零插管”的目标。同时,坚持把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措施贯穿于始终。万献尧说:“这一次面对疫情,我们的组织更加有序,流程更加规范,防控措施更加完善,救治经验更加丰富。医护人员勇往直前、恪尽职守,尽管岗位分工不同,但初心和使命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再一次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的胜利。”再则,根据患者的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以帮助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加速患者的康复。此外,万献尧教授还积极向国家卫健委建言献策,如在制定第五版“诊疗方案”中的“诊断方面”就曾建议增加“临床诊断”一条;及时指出了第六版和第七版“诊疗方案”中有关高海拔地区氧合指数的校正系数的错误,为广大医护工作者能准确地利用“诊疗方案”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认真总结出大连抗疫的“十大经验”,并发表在2020年7月份的《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上,供同行们参考、借鉴。
临危受命,重任在肩。无论是攻坚克难的疫情第一阶段,还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战役中,万献尧和专家组成员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老党员,万献尧一次次勇挑重担,默默地付出,在本土保卫着家园,全力救治,超额完成了“零插管、零感染率、零死亡、零回头”的目标,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向大连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