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方面,探索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
2015年,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首倡了“保险+期货”模式,该模式已连续六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据统计,6年来,大商所共开展“保险+期货”项目试点359个,覆盖2492万亩土地,总现货量1097万吨,涵盖玉米、大豆、豆粕、鸡蛋、猪饲料成本指数、鸡饲料成本指数、蛋鸡养殖利润指数等7个品种和指数。在此既成体系基础上,大商所创新银期合作推动开展“保险+期货+银行”试点,在服务相关品种主产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受到相关各方广泛关注,构建了农民收入保障体系,丰富了支农惠农政策工具箱,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途径。
“保险+期货+银行”支农惠农 银期合作共同服务三农
从单一的“保险+期货”到形成“金融合力”,大商所“保险+期货+银行”的支农效应正不断得到提升。试点可见,“保险+期货+银行”模式带动了相关金融各方的积极参与,缓解了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农行大商所支行行长岳海阳介绍,该行自2003年起开始同大商所开展深入合作, 2017年,农行总行与大商所正式签约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从最基础的期货保证金存管业务,发展至以结算服务为中心、“1+N”的创新合作模式,涵盖期货品种国际化推广、场外市场合作、“保险+期货+银行”试点、期货指数应用等,这一年,农行率先参与“保险+期货+银行”试点工作,先期在辽宁北票、法库、阜新等地进行推广。
“银行给我们解决资金困难,期货公司给我们锁定了收益,保险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辽宁法库某种植大户说, “保险+期货+银行”的模式,不仅提升企业抵御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降低了企业风险,还为该企业提供低利率的流动资金贷款。
银行参与“保险+期货”项目,可以进一步解决贷款困境、提升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实现多方共赢。目前,包括农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已通过参与“保险+期货”项目为农户发放贷款。其中,5年来,通过引入金融机构,试点农民贷款的贷款利率普遍低于小额信贷等其他融资渠道的资金成本,支农效应不断显现。
“下一步,农行将继续发力、充分发挥全国农行优势,继续加大“保险+期货+银行”业务推进力度,服务“三农”,同时加强业务创新,在指数及期权应用、市场培育及客户拓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农行大连分行副行长唐忠说道。
深耕细作 银期合作空间巨大
尽管“保险+期货”模式具有帮助农民保障基本收入、提升信用水平的客观效果,不过,目前“保险+期货”的融资增信功能还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大商所“保险+期货”项目相关负责人认为,对参与龙头企业给予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可以吸引龙头企业积极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 提高贷款质量上的融资增信作用,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应加快推动担保机构、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与银行合作开展基于“保险+期货”的贷款业务。在现有“保险+期货”项目保值增信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或引入龙头企业参与粮食或农产品收购,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或有效抵押,确保农民还款来源,从而形成农民申贷、还款的风险闭环。
据了解,大商所将进一步深耕细作银期合作模式,与银行携手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整合银行、期货公司、产业客户等多方资源,在期货相关产品及金融服务等方面相互促进、深入合作;推动银行在“农民收入保障计划”“企业风险管理计划”中为套期保值业务客户提供优惠信贷支持等业务,进一步服务“三农”,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