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繁伟
每年中高考后,网上或者民间总有人炒作试题的难易。从一个侧面说明家长和社会对两考的关注度越来越大,同时也反应了当下家长们对教育的焦虑心理。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做法值得反思。
家长们怎么会知道试题的难易?无外乎听个别学生出考场后所说的只言片语。注意我用词是个别学生所说的只言片语,为何说个别学生?因为个别学生反应的是个别情况,不具有普遍性。例如平日模拟成绩在680左右的学生与平日成绩在520左右的学生都说题难,他们说的“难”所表达的意思相同吗?680左右的学生可能一个小知识点卡壳了他就会说难,因为这可能影响其是否上清北,而520左右的学生可能影响其是否上重本。还有就是平日成绩相同的学生心理预期和表达方式也会不同。
举这些例子目的是想说一件事,家长们所了解到的信息不充分,大型的国家(地区)考试是不能仅凭几个人或者几百人的感觉就能说明试题难易的。另外,随着命题理论和命题技术的成熟,大型考试命题是严格按照预定的指标进行的,例如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离散度、方差、全距等等。尤其是中高考命题不同于平时的班级测验考试,又不同于毕业考试,也与国外流行的PISA考试不同。我国的中高考主要是选拔性(分流)考试,把适合读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普工高校与高职学校的学生区分开来,同时还要对基础教育教学具有指导的作用。简单说中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因此中考的命题必须强调区分度。在难度与区分度上更注重区分度,理论上说分数高低不重要,考生的位次更重要,因为录取看位次而不是绝对分数。当然了,难度系数不合适对区分度也是有影响的,因此也必须保证一定的难度范围,以高考为例通常全卷在0.5到0.6之间。个别题难度可能大一点或者小一点,这也符合命题的需要,因为不可能全卷每个试题难度都在0.5到0.6之间,否则不利于对拔尖人才的选拔。
前面说了这么多命题方面的事儿,那么要反思什么呢?反思的是为何那么多人就会轻信几个学生的出考场后的所呈现的部分信息呢?也就是说仅仅凭着几个人的临场发挥就能确定试题的难易吗?一是样本小二是个体的情况不同。为何很多人跟风炒作呢?说明这些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弱,对有用信息甄别的能力低,独立思考的意识差。
对于批判性思维很多人误认为是批评,对于批判性思维概念的解释不同人有不同的阐述方式,但是基本共识如下:有目的、反思性的批判,表现为对证据、背景、方法、标准及概念的合理考察,以便决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批判性思维十讲》第7页)。从这段表述看,说试题的难易必须是基于标准、证据、背景。每年中高考命题前都会对当年的考生数与录取情况做整体分析,然后确定考试命题的难度系数和区分度系数。同时要根据时代对教育要求,从试题背景及选材方面进行命题,例如新课标修订后强调学科素养,从国家层面看强调核心价值观与四个自信,命题要联系实际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有些人或者学校在复习备考方向上把握的不好,都会导致考生临场发挥不佳。假如不是基于证据、背景、标准而仅仅是部分学生的自我感受就说试题的难易这就就是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速度加快,再加上互联网的出现,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技术迭代的周期变短、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未来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结构将发生彻底的改变,原来的“读、写、算”的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系统思维能力、创业精神、文化敏捷性、人文精神将是未来人类必须的具有基础能力。系统性思维能够全面看待企业、机器或学科,从总体上在不同功能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创业精神让创造性思维应用于经济通常是社会领域,没有好奇心和质疑精神的人不会有创新能力,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出现更说明了好奇心与想象力的重要性;文化敏捷性可以让学生掌握在全球的环境下,不同的文化间游刃有余,使其能够通过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文化视角来看待各种情况;人文精神中的批判性思维更是老生常谈的能力了,海量的信息每天都轰炸我的大脑,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就可能对虚假的、不对称的、错误的信息做出误判,小到影响个人成长大到耽误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
反观今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所培养的人能否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确实值得每个人深入的反思。多少人错误理解“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多少人痛恨补课之风而又挖空心思寻找名师给自己孩子补课,又有多少孩子“被“上了所谓的特长班。我们不能反对家长对教育的关注,但是坚决反对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因为教育是科学所以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学校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不论家长如何关注孩子的成绩也必须遵守孩子成长的规律,即个体的差异性、成长的过程性、认知的阶段性,孩子成绩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千年前的亚圣人就提出了“循序渐进与深造自得”。从统计规律看,超长儿童是少数的,目前大量儿童的超前学习就是揠苗助长,被特长的孩子就是对其天性的扼杀。我赞同前几天网上的一句话“大量的孩子都是平凡的”。
写这些文字不是发牢骚而是作为一个具有20多年一线教育经历者,也是一个经历过高考和经历过高考的孩子家长,对当下教育现象的一点反思。虽然不能改变一切但是不能不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