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繁伟
给我理发的人总爱说些与孩子学习有关系的事儿,她知道我是老师。通常我都静静的听她说,很少插话儿打断她,除非她对政策理解错误而发些牢骚或者抱怨等。
不知为何会有如此之怪相,似乎满世界的人都懂教育,谁都能对教育指指点点。同样是专业性很强的医疗行业却不这样,很少有人对外科手术指指点点。把这两样事儿放一起说,我认为这两个行业有很多相似之处,教育管心灵医疗管肉体。
理发的人问我,有些地方出台禁止暑期补课的要求,能够管的住吗?她认为这是家长们的需求所以她不信这个事儿。此时我又能说什么?只好听她在自言自语,每次几乎都是这样的。我估计有这样想法的人不止她一个,可能有一大批家长们都是这样想的。都补就相当没补,道理都明白,可谁又敢不补呢,她自言自语道。
她说,读初二的女儿遇到一个“特别”好的课外辅导语文老师。这个语文老师送给她女儿一本书,就是我们都知道的教辅书,就是一本语文练习册。练习册的内封面有一段赠言,这段赠言是她孩子熟悉的作家给写的。她姑娘说做过不少阅读理解的文章都是这个作家写的文章,同学都很崇拜这位作家,至于是谁我没问也不想问这位作家是谁。她女儿看到带有赠言且签名的练习册后激动的半宿没有睡觉。我不太信她说的,有点言过其实,但也许是真的,初二的孩子正是追星的年龄。但她说了一句话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她女儿说,妈妈,我可得好好学习语文,否则对不住语文老师。
孩子为何说要好好学习语文?是因为这个课外辅导的老师课教的好吗?我想不一定,应该是感谢这个老师,喜欢这个老师吧,因喜欢老师所以喜欢该老师所教授的这门课。这些年我发现某些孩子某个学科学业成绩很差,但不是智力也不是学习能力的原因,而是不喜欢这个老师,进而不喜欢老师教的这个学科。如果说有什么道理在里面,只能说他们还是一个思想不成熟的孩子。
老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直到崇拜呢?仅仅有学识是不够的,学识之外的某些因素可能更加吸引学生,例如性格或交流能力等,也可能是音乐或者体育方面的某项技能。我一直认为调动学习积极性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近你信任你。信其师亲其道,自古有之。让学生信任你,这是做教师这个行业的基本能力。也发现一些教师对工作很热情,专业水平能力也不错,可就是不受学生们待见,教学成绩常常不理想。我发现这些老师有个通病,就是和学生的关系一般,简单讲就是学生不喜欢他们,尤其是初中的学生。我曾和一些学业成绩差的学生沟通过,这些学生大都是不喜欢老师才不学这个学科的。不喜欢老师的原因是多样的,有一种是受到过语言的“伤害”,我认为他们是误解了老师的批评。也不排除有些学生是受到过暴力语言的伤害,刀子嘴豆腐心伤害力更大。修身从净口开始,教师更应净口。
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知识以爆炸式增长的今天更是如此。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即将成为常态,学校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育”而不是“教”,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是给同学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场地。未来学校隐性课程比显性课程育人功能更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与学生心灵沟通者交流者,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引导学生走向成长成熟。
教育本不是要你去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儿,一些看似能让学生内心产生“波动”的小事儿的教育意义更大。
孟繁伟:中学物理特级教师,辽宁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物理学科带头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导师,大连市高考指导组成员,辽宁省特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