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繁伟
孙立平老师公众号转发一篇文章,题目是《考上二本,人生之路并不会因此变得晦暗》。读后深表赞同,假如认为进入名校就是进入精英层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
不能否认名校学习资源多,学习氛围好,但仔细对比双非高校所用教材与C9高校教材没有什么不同。在大学四年课堂中又有多少人完全是通过听课学习的,尤其是现如今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找到全部的学习资料,也许有人会说名校实验室设备好,科研大牛多,但这些与一个本科生有多大关系呢?但不能排除人人都上进,都拼命的学习,学习氛围相对较好。学习是否努力这与个人有关,一味的强调环境因素的人我估计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不努力学习再好的资源都没有用,想要学习在哪里都一样,别说我和你抬杠。说这些没有否认名校存在的价值,就事论事我说的是学习。
本人不是优秀,智商也不是很高。反思自己读书过程,从用功努力程度看,大学好于高中,高中好于初中,小学是一路玩过来的,现在还记得小学时没有写过多少作业,记忆中最多的是怎么和小伙伴们玩儿。如果说学习上最“晦暗”的时段应该是高中,高中的学习生活都有什么我是全都忘记了,除了几个要好的同学再就是几个对我有影响的老师,能够记住的人中批评过我的居多。相反初中和小学时的事记得比高中清楚,记忆最深刻的是大学的四年,这不是大学生活离现在时间近的原因。我认为大学时自己开悟了,懂得规划自己的学习了。这绝对不是因为将来找工作的原因,我们那个时候国家对师范生还是包分配的,当时觉得学习有意思,不像高中时整天浑浑噩噩的,其实就是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止我高中是这样的状态,很多人和我差不多。参加工作后看了一些关于学习科学方面的书,自己这个学习状态可能与脑的成长发育及年龄段有关。有的人大脑或者身体发育的早而有的人身体发育的晚。现在我发现很多学生学业成绩不好的原因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智商不够而是发育的比同龄人晚。对于大脑和身体发育比同龄孩子晚或者慢的孩子,他们在同龄人中一起学习相同的内容简直就是对孩子的摧残。用同等的学业水平要求他们是不公平的,这也是按年龄晋级的学制的最大弊端,现实如此谁也没有办法改变,大概率上说这样的学制是合理的但对某些个体就是不公平。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开始尝试和实验按照学习能力晋级。当一些人咨询我孩子是早上学还是晚点上学合适,我都建议他们能晚点就晚点上学,没有必要难为孩子。早和晚、慢与快好与差,真的要辩证的去看,学习这个事儿没有什么起跑线之说,这仅仅是我自己的观点,纯属经验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目前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是态度的问题,他们中很多就是大脑发育及年龄的问题,我常说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时间,等开悟了很可能就是一个天才,很多天才就是这样被扼杀的。决不能看不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即使就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一定会有优秀的一面。虽然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是我还是认为老天是公平的,正是不同的人才构成了一个多样的社会,假如人人都一样这个社会群体会是多么的吓人啊。
考上双非高校,进入二本甚至三本或者高职的孩子们,你的人生之路不能说就是进入了晦暗。考入哪个大学不是十分的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说这些话与老师平时鼓励大家考入985,211,双一流等学校并不矛盾,之所以这样说或者这样做就是让你们有个努力向上的人生态度。我反对躺平的说法和做法,人生晋升的通道永远为努力向上积极拼搏的人敞开。
决定你人生是否进入晦暗的不是学校,而是在学校里的态度和作为,上面所说的也适用于初中毕业生。
作者简介:
孟繁伟 中学物理特级教师,辽宁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物理学科带头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导师,大连市高考指导组成员,辽宁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