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5日,是第五次全国残疾预防日,主题是“加强残疾预防,促进全民健康”。据了解,我国目前有8500多万残疾人,随着“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入法,新生儿和高龄产妇数量不断增加,高危新生儿比例也会不断提高,因此加强残疾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是如何开展残疾预防工作的?
我国非常重视残疾预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制定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提出的四大主要行动,围绕遗传发育致残、疾病致残、伤害致残和残疾人康复等,加强核心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普遍知晓出生缺陷、疾病、伤害以及残疾人康复等所涉及的预防知识和要求,自觉树立残疾预防意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增进个人健康,加强自我防控,远离致残风险。同时,在全国开展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试点工作,探索完善残疾筛查、评定、报告及干预一体化工作机制。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加强婚前孕前健康检查、孕产妇产前筛查诊断以及新生儿和儿童残疾筛查。制定《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试行)》,实现5类儿童残疾的早筛早诊早治。加强安全举措,减少意外伤害致残因素。推进残疾预防技术攻关,部署开展出生缺陷防控和主要致残性重大慢性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有效减少因病致残的发生,等等。
如何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
夫妻要有计划怀孕,主动接受婚前保健服务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避免大龄生育,远离烟酒,远离有毒有害物质。孕妇在妊娠期间不偏食,补叶酸,科学补碘,合理控制体重,定期接受孕产期保健和产前筛查。同时,孩子出生后要积极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访视,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定期参加健康体检。《大连市免费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方案》规定,凡在我市助产机构出生的所有新生儿,可免费进行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三种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1次,可疑阳性的新生儿免费复筛1次;免费实施听力筛查1次,未通过的新生儿免费复筛1次,筛查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所有阳性患儿得到了有效干预治疗。
我市对残疾儿童有哪些康复救助政策?
对甄别出残疾或有残疾风险的儿童,要对其进行早干预、早治疗。《大连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通知》规定,对0-16周岁在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方面有出生缺陷和发育异常的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时给予救助。其中0-7周岁康复训练每人每月最高补助限额2000元;7-16周岁康复训练每人每月最高补助限额1200元。实施人工耳蜗植入(7周岁以下)、视力和肢体矫治手术、重度腭裂、下颚裂、脊柱裂手术的残疾儿童,每人一次性最高补助限额为12000元。2019年以来,共有3200余名有出生缺陷和发育异常的儿童得到康复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