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名25号病例,应该是在到泉水感染者家里安装或维修家电时感染的,而他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的,一天要跑六七个家庭、超市或者建材店,走街串巷,爬上爬下,中午饭,却是简单的一碗拉面。
4天时间,他吃了4顿拉面。
和其他地方流调信息显示的那些享受生活的人不同,这位31岁家电员工,却是在结束了上午紧张的工作后,就近寻一家拉面馆,匆匆解决午餐。
拉面,是相对来说最方便最便宜也最快速的午餐了。
想起去年年底北京顺义地区的几份流调报告,都是30多岁的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为了生活一刻不停地奔波。不但每天要乘车到50公里外的地方上班,白天工作结束后,还要继续兼职到深夜,好不容易休息一天,还要去护理病人……
浓缩在短短几行字里的行程,其实是一个普通人再普通不过的日常。这样的日常里,是他为了生活奔波的辛酸,以及为了改变而付出的努力。

大多数的人,其实都这样平凡而普通,善良而积极,真实而努力,为了让日子越过越好,为了给予亲人更多,惟有更多地“压榨”自己。
特别是生活在城郊的年轻人,可能离开老家不久,刚在城市里扎下根,贷款买了房子,尚在奔波的路上。生活的压力,不允许他们享受和歇息,因为多接一单活,就能多赚一份钱,多跑一个地方,就能为小家添一样东西,为孩子赚一罐奶粉。
去年,“打工人”的梗曾让无数在城市里奋斗的年轻人感同身受。
没有那么多风花雪月,惟有真实的时间里,那些拼凑起来的点点滴滴,才是改变日子的细水长流。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
流调报告让我们看到打工人的不易。更加令人心疼的,是风雪夜里的奔赴,是简陋的临时住处,是来不及披上棉衣的出发。
本轮疫情1号病例依然出现在冷链企业里。笔者特意查了一下:2020年年底,为最大限度阻断新冠肺炎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的输入风险,大连市对进口冷链食品全部实现首站定点冷库管理制度,境外货物冷库由2000余个压缩到27个首站定点冷库。
首批首站定点冷库共计8家。按要求,首站企业对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重点人员(包括装卸工、掏箱工、缓化工序及缓化工序前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实行集中居住、集中接送、集中就餐“三集中”封闭管理。
心疼流调报告中的打工人
心疼背上行李去隔离酒店的孩子们
心疼放下一切在风雪中
排队做核酸检测的你和我
更心疼义无反顾的大白们
……
希望这个冬天尽早过去
春天早点到来
愿历此坎坷
山河无恙
你我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