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
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沈阳召开
对为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和
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
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大连市41个项目(人)获
2020年度省科学技术奖
39个科技成果获奖
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升级
从市科技局获悉,大连市有41项(人)获得辽宁省2020年度科学技术奖,其中,大连理工大学程耿东院士荣获辽宁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39个科技成果获奖中,一等奖13项(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14项(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2项)。获奖项目聚焦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命健康等我市优势重点领域,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此外,还有国际科技合作奖1人(大连医科大学唐·吉川[美国])。
为他们点赞!
大连市获2020年度
辽宁省科技奖励名单


五大具体举措
加快建设创新策源中心
近年来,大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策源中心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发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攻关、创新主体培育壮大、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等重点任务。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028家,增长22.3%。全市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36.21亿元,增长28.5%。
2022年,大连将加快建设创新策源中心,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加快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01
以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
为着力点
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 统筹推进自创区“一区多园多点”建设,加强沪连、沈大、辽宁沿海经济带对口合作。
●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增长10%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3.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长20%,超过36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5%,超过386亿元,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40%。
● 实质性推进英歌石科学城科技策源中心建设,推进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 支持现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重点在智能制造、海洋船舶工程、生命健康等领域培育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主动揭榜,签署项目合作协议,研发一型绿色智能型2.35万箱级以上集装箱船。
02
以科技赋能为动力
实施“三篇大文章”
专项行动
● 开展科技创新服务高新技术企业专项行动,解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际问题。
●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200家。
● 实施“雏鹰-瞪羚-独角兽-领军企业”梯度引育工程,建立瞪羚、种子独角兽、潜在独角兽和独角兽企业培育库,新增雏鹰企业170家、瞪羚企业30家、领军企业5家,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
● 培育60家重点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和大企业平台化。
● 围绕11条产业创新链和1条综合性科技服务链,全年谋划储备推进重大项目223个,总投资规模84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7个;推动开复工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9个以上。
● 重点推进海洋智能装备评测与试验基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类、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类、科技服务业类、科技产业化类16项科技领域重大项目落地,投资规模达到100亿元。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联合西南交通大学、中铁检验认证(青岛)车辆检验站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列车研制,持续提升都市圈轨道交通高端运载装备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03
以实施“揭榜挂帅”为牵引
组织“卡脖子”和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组织实施“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30项。
● 围绕海洋经济、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领域及海洋种业、疫苗、冷链新冠病毒防控消毒、精细化工、氢能与燃料电池等重点方向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80项以上。
● 建立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平台20家。

全球首台超级浆态床3000吨浙江石化锻焊加氢反应器。
04
以科技人才引育为突破口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 继续完善科技研发、科技金融、科技企业孵化、科技赛事、科技成果转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和区域科技合作7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计划,优化办理流程,实现“当年立项,当年拨付”。
● 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支持3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项目30项,培养各类中青年科技人才100名以上。
● 开展“带土移植”科技人才专项行动,引育省、市“带土移植”项目20项。

已经交付的全球首艘安装风帆装置的超大型油船。
05
以推动科技成果
转化机制改革为重点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 在精细化工、洁净能源、智能制造等我市重点领域建设中试基地。
● 推动长兴岛经济区加快建设中科院洁净能源和精细化工中试基地。
● 建设高水平“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打造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双碳领域综合性成果转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