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大连市青泥洼桥附近,这里是大连繁华的商业区,有很多的“老毛子(俄国人)”“小鼻子(日本人)”留下的建筑。小时候我喜欢在这些建筑间的胡同里玩耍,在热闹的天津街看稀奇玩意儿,顺着宽阔的斯大林路(现人民路)去码头看大船。
成年后我才知道,原来从小到大熟悉的街巷里藏着一处红色遗址,记载和见证了大连百年党史中的重要时刻。甚至连我每天走过的路,也是革命先驱者曾经走过的。而在这样一次次的回溯与重新认知的过程中,我穿越百年时空,感受到了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曾经与我一样年轻一样风华正茂的革命先行者心中涌动的热情,和他们用生命追随的信仰的力量。
大连民生街和松林街交汇处(原奥町85番地)原有一栋两层中式小楼(现已拆除),曾是《泰东日报》社旧址。后来《泰东日报》社搬到新生街62号一座三层西式洋房里。从外观看,这幢建筑庄严肃穆,古朴典雅。二层以上保存了老报馆的原貌:红色墙砖未曾脱落,半圆形窗框雕刻极其精致,就连外立面的花纹装饰都独具匠心。这个建筑已经成为历史文化保护建筑。
上世纪20年代,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鼓舞和“五四”运动兴起的新思潮影响下,大连的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冲破殖民主义者的阻挠,以《泰东日报》为阵地,向青年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我党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杰出将领关向应同志于1922年在《泰东日报》社业务科任职员,在报社工作的一年多时间,他主动接触印刷工人、编辑、记者等进步人士,阅读《泰东日报》发表的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等文章,开始接受新文化和新思想。
今年是关向应同志诞辰120周年,我每天都要经过新生街,每天都会看到这幢老建筑。每每想到百年前,有一位满怀革命激情的青年,脚步匆匆地行在这条街上,为了革命事业而奔走,便热血沸腾,仿佛自己的生命与那个青年有了某种联接。
1922年夏,关向应在这里读到了《六个月间的李宁》一文。“李宁”是日语“列宁”的音译。文章中的革命理论深深地吸引了他,列宁的形象让他敬仰。他很想看到马克思、列宁的风釆。当一位记者从衣箱里把冒着极大风险保存的马克思、列宁的照片拿出来,关向应面对着照片,心中燃起了革命的火花。
1923年,就在我们小区的原址上,《泰东日报》社的职员关向应和几位进步青年办起了“三一”学校。为了躲避警察的纠缠,关向应兼职出任学校的图画教员。无数个夜晚,关向应用广东传来的《工人丛书》向大连的工人讲解革命道理,为大连的工人运动播下了火种。
1923年5月4日,关向应和许德明就是在这里坐上电车去星个浦(星海公园)参加纪念“五四运动”集会的。也是在这条街道上,他酝酿了宣扬“五四运动”伟大意义的演讲。
“如果没有‘五四’运动,我们中国就不能前进,那古老又落后的面貌就不能改变,‘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一次伟大革命运动。”关向应在演讲中说,“中国要富强起来,就必须将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成立自己的组织,领导人民去同军阀、日寇、地主和资本家作斗争!”他号召大家不能醉生梦死地过日子,要起来做斗争,胜利一定是属于人民群众的!
李震瀛、陈为人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和关向应一起在附近几条街上散步,向这位正为寻找拯救中国出路而苦苦思索的年轻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介绍国内外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经验。
同样是在这里,1924年5月,关向应同志和李震瀛同志自此出发,前往大连港,又从大连港坐船去往上海,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我骄傲,生活在先辈战斗过的地方,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关向应追求真理的脚步,他像一束光,照亮了周遭,亦穿越时光,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
2009年,就在这条街上,我开了家面包房,二楼是咖啡馆,我将它定义为客厅,是这条在大连的红色记忆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街道上的客厅。人们来此闲坐时,我会跟他们讲一讲百年前的报馆和那个从这里出走的年轻人……十几年过去了,我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力所能及地做有益的事,帮助贫困弱势群体。我坚持七年每周为福利院里的孩子送上刚出炉的面包;每逢“六一”,我都会给孩子们送上特制的大号节日蛋糕;我和朋友们一起捐款,给孩子们买来洗衣机;我将来连治疗的十多名先心病西藏儿童接到店里做客,和孤寡老人结成帮扶对子。
疫情发生后,我更变身“快递小哥”,穿着西服打着领带,为15位援鄂医护一周免费送两次面包,直到他们回连;我还给在火车站负责测温工作的党员干部、志愿者们送去面包。疫情期间,光是免费送出去的面包,就价值超过3万元。而那时,正是实体店经营最惨淡最困难的时候……
三年过去,我坚持下来了。眼下的大连,出台了各种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的措施,城市恢复了生机勃勃,一切都在向好发展。站在新生街上,我真想对百年前的关向应说:
这盛世,如你所愿!
讲述人:卢万涛
大连市中山区政协委员
大连可稵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经济界别
13998650444
记者:张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