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新区黄泥川旅顺南路北侧,随着一处3.26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在年前挂牌出让,标志着黄泥川地区开发建设进入新阶段,今年,一个以智能制造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即将在该地区拔地而起。
创新强区,产业先行。高新区主动而为、敢闯敢为,全力破解长期以来困扰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全新规划黄泥川地区,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出台产业扶持配套政策,强化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对接全国优质创新资源,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高标准打造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园将集聚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敏感元件及传感器、人工智能、智能装备、机器人等领域的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项目和科技企业,为高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打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双引擎”。
谋突破:向西挺进打破瓶颈开辟新战场
长期以来,城市空间有限、土地资源稀缺是困扰高新区快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一年多来,高新区深入谋划、前瞻布局,科学拓展城市发展的战略新空间,加大招引力度,推动产业集聚。
2022年5月,高新区制定出台了《大连高新区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对全区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进行全面梳理和规划。根据规划,高新区将黄泥川地区定位为智能制造产业区,将在黄泥川西部,辟建智能制造产业园,重点引进和培育互联网和物联网装备、人工智能装备、数字医疗健康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
作为黄泥川地区的重点核心项目,高新区全面启动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2022年年底,3.26万平方米工业用地正式挂牌出让,标志着该区域开发建设进入新阶段。
据了解,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园总用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近期启动建设区域共21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0亿元,园内各项目计划2023年一季度陆续开工建设。
当前,高新区正加快向西挺进步伐,进一步扩宽旅顺南路科技走廊,开辟产业发展新战场,将全区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从设计图落实到施工图。产业园建成后,将全面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显著提高园区工业产值和智能制造能力。
抓产业:数实融合打造产业升级“双引擎”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高新区积极探索未来产业,深入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盯头部企业、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平台型企业,着力补链固链强链延链,强长项补短板提质效,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数字赋能装备制造业,坚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数字化服务创新带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产业创新发展。
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代表着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目前,产业园内已开工建设全国最大的半导体专用设备气体纯化设备生产研发基地——大连华邦化学研发生产基地。2023年,将集聚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敏感元件及传感器、人工智能、智能装备、机器人等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项目和科技企业,打造国际化、专业化智能制造园区。
未来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园将建设成为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高新区将厚植产业底色,提升产业亮色,坚持创新引领,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双引擎”,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增长点。
强配套:出台扶持政策全力壮大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政策护航。围绕各重点产业的发展目标任务,高新区通过政策引导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以最优惠的政策扶持体系,引导最优质的资源要素向智能制造企业汇聚,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加速集聚。制定出台《大连高新区支持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园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项目的不同需求,制定了针对性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工业制造业项目及工业地产类项目,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奖励上不封顶。
具体地说,针对工业制造业项目,高新区提出,对重大项目在高新区购置土地使用权进行项目建设的,且项目容积率、投资强度、达产后亩均税收符合高新区指标要求的,给予固定资产投资奖励。
针对工业地产类项目,高新区提出,对于引进黄泥川区域工业地产类项目购置土地使用权进行项目建设的,按照工业地价予以出让。对于入驻工业地产类园区的工业制造业项目,可享受大连高新区现行的各项普惠制优惠政策。
黄海之畔春潮涌,蹄疾步稳勇向前。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是高新区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的主动布局。高新区坚持以产业为基,创新为钥,加快推进产业强区、创新强区、科技强区建设,以信心百倍的姿态、志在必得的气魄、超常的创新举措,奋力当好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主力队员,为大连“两先区”建设、挺进“万亿GDP城市”注入高新动力。
( 记者:博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