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源远流长--17-19世纪中国绘画在东亚的影响”在旅顺博物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来自辽宁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金州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及私人藏家近70件文物参与了此次展览。
东亚诸国很早便与中国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特别是绘画领域尤为明显。17-19世纪,中国和东亚诸国的美术交流主要是通过画师、画作和画谱这三种媒介进行的:由中国画师带来画作、画谱,并在当地授徒传艺,形成流派。这是当时中国绘画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正是基于此背景,此次展览以三个具体的赴日事件作为切入点----沈铨、禅僧以及渡海船商。他们切实的走进异国他乡,授徒作画,言传身教,最直接的影响了当地的绘画发展,这在东亚文化交流中无疑是极具特色的一笔。
此次展览共分两个单元,从中国绘画和日本、朝鲜半岛绘画两个板块来体现绘画的流传和衍变。沈铨、东渡禅僧、渡海四大家的作品、日本写生及文人画都在展览中与观众见面,有很多作品更是首次展出,我们旨在通过中、日、朝鲜半岛的绘画作品来展示17-19世纪中国绘画在东亚的传承与衍变,从书画传播的角度诠释文化现象,体现这一时期中国绘画对东亚绘画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以展览为契机,旅顺博物馆和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签订了学术合作协议,并在分馆多功能厅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来自浙江工商大学及其他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及大连本地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与会专家从日本文人画的源与流、黄檗文化与南画、沈铨及其弟子、旅日华人等角度来诠释中国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与衍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展览将持续至11月3日,欢迎广大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感受这场文化与艺术之旅。
清风徐来--中国绘画
17-19世纪,中国绘画无论在院体画方面还是文人画方面,成就都十分显著。在董其昌南北分宗以后,文人画占据主导,影响了整个清代文人画的风格。
这一时期中国绘画风格传到日本,是通过长崎口岸输入的。1654-1661年,黄檗山万福寺的方丈隐元隆琦两次受邀到达日本,在日本留下了极好的口碑与声望。黄檗等禅宗大师传播佛教的同时,也推动了绘画的发展。他们带来了晚明、清初风格的绘画,对日本文人画的发展有着相当明显的影响。伊孚九、费晴湖、江稼圃、张秋谷被称为“渡日四大家”,他们或为画家赴日作画授徒,或为商人随商船携大量中国画和画谱赴日,这些都是形成日本江户时代文人画风格的重要条件。据《续长崎画人传》记载,至少有121位以绘画知名的中国商人曾造访长崎,他们促进了中国画的传播。这其中成就最高的就是沈铨,沈铨赴日后画作备受欢迎,被称为“舶来画家第一”,直接影响了熊代熊斐、宋紫冈、宋紫石,形成了长崎写生画派。
丹青东传--日本、朝鲜半岛绘画
17-19世纪中国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的发展与传播,深深影响了东亚邻国的绘画风格。伊孚九、费晴湖、江稼圃的文人山水画,沈南苹、张秋谷的明清花鸟画传入日本,形成了主导近两个世纪的文人画风格,成为江户中期最有影响的绘画流派之一,为日本美术界输入了新鲜的活力,并且培养了一批日本文人画大家。
日本文人画早期的池大雅,将伊孚九绘画的简逸画风与本土风景融汇一炉,使其变得简化而湿润,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与谢芜村五十岁前后的绘画吸收并发展了明人山水画的画法,形成了流畅线条、密集点画的诗意风格。在池大雅、与谢芜村为代表的日本文人画家影响下,气韵生动的文人画已成为日本画坛的主流与正宗,吸引众多儒者大家参与其中,使日本文人画大放异彩。其中有儒者如皆川淇园、贯名海屋,僧者如爱石,更有众多大家流派争奇斗艳,九州有竹田、直入,名古屋有山本梅逸、中林竹洞,长崎有熊代熊斐,江户有文晁、华山、椿山、小华,京都有富冈铁斋等。朝鲜半岛至李氏王朝对儒家文化和中国文人画非常重视,明朝后期至清朝,他们购买中国画作,在北京开设画店,并且和罗聘等清代画家交往密切。
(来源:旅顺博物馆)